王家坝精神永流传——读《我家住在王家坝》有感

午后,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雨水像高山瀑布似的一倾而下。透过窗户,我看到四十六中学的操场好似一片汪洋。这样的天气在合肥已经持续好几天了,看着窗外的瓢泼大雨,不禁让我想到了暑假读的《我家住在王家坝》这本书,不知道住在王家坝人民的家园今年是否会受到洪水的破坏,我拿起妈妈的手机,查阅起相关的新闻动态。

《我家住在王家坝》以孩子的口吻叙述王家坝一年四季的美景以及作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洪水控制闸旁边的蒙洼蓄洪区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开闸蓄洪保卫家园的。它是一本非常感人、充满人性温暖的小说。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感受到了家庭的力量、人性的美好以及生活的意义。

王家坝闸,全称淮河濛洼蓄洪区王家坝进水闸,位于淮河中上游分界处左岸,安徽省阜南县境内淮河濛洼蓄洪工程入口,地处河南与安徽两省三县三河交汇处,因坝建在阜南县王家坝镇而得名。淮河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位于三河交界的王家坝闸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而有了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称号。王家坝闸也被誉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是淮河灾情的“风向标”。蒙洼蓄洪区与王家坝闸休戚相关,是淮河流域第一座调洪设施和安全屏障。自1953年王家坝闸建成至今,已有13个年份16次开闸蓄洪,蓄洪区内近16万人口1.18万亩耕地反复化为一片汪洋,为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王家坝人的无私牺牲和奉献,换来了整个淮河流域的安澜。这就是“王家坝精神”,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是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

2020年8月18日下午,习近平爷爷来安徽省考察时,特意到阜阳看望蒙洼的乡亲们,在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上对乡亲们说:“我们中华民族在和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斗了几千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但是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是人与自然要更加和谐,要顺随自然规律,更能摸得到自然规律,同时,我们需要培养强大的抗御灾害能力。”如今,蒙洼乡亲牢记习爷爷的嘱托,践行人与自然要更加和谐的理念,加快实施水利建设,实施系统治理工程,开展蓄洪区居民迁建安置,群众居住环境全面改善,发展适应性产业,抗灾能力显著增强,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高。如今,阜阳王家坝面貌焕然一新。

这些内容是我读完小说后,妈妈陪我一起查阅有关资料和观看视频后,我对王家坝闸和“王家坝精神”的进一步了解,也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正是由于身边人的乐于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妈妈每天为我们准备一日三餐,爸爸每日奔波于繁忙的工作,是为家庭美好生活的奉献;环卫工人每天凌晨忙碌于大街小巷的身影,是为城市干净整洁的奉献;三年疫情防控,无数医护人员逆行而上,是为人民生命健康的奉献;几代“北斗人”前仆后继,攻坚克难,是为努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奉献......各行各业践行“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用行动谱写英雄赞歌,用担当诠释大爱无疆。

这种精神的种子时时播撒在我们小学生的心中,直击我们的心灵深处,教导我们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孜孜不倦,丰富自己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做一名能为社会做奉献的人;教导我们在生活上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名对家庭有奉献的人。

“王家坝精神”不仅仅是王家坝人民精神的体现,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精神体现。我们小学生也要让这种精神的种子长埋心中,时时发扬和传承,让“王家坝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