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有感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假期里,我拜读了心理学家武志红书写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感触颇多。

近些年原生家庭的概念被很多人反复提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的生长,更多的还有在心里层面上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爱,需要被看见和理解,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对孩子来说,那就是最绝望的事情,他们内心的黑暗是很难被驱散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看见和回应。“回应,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被理解、被看见”,所有的孩子,都是透过他人的反应来看见自己,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在积极回应和被看见的环境之下,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自己。

班上有位安静内向的小女生,每次班里的集体活动,她总是躲躲闪闪,不愿参与。一次六一儿童节,我要求全班学生每人都要上台表演。班干部统计好了节目单,我看到她的节目排在最后,是一个小的魔术表演,我暗自欣喜。到了六一当天,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很高,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眼看到了放学时间,还剩下四五个节目,我内心焦急起来,催促大家加快速度,可放学铃打响的时候偏偏还是剩下了她的节目。排路队的时候我看到她的表情很难过,到了校门口她一下扑到妈妈的怀里委屈地哭了起来,我十分内疚和自责。第二天的语文课,还剩下五分钟的时候,我喊了她的名字,她一脸诧异,我说:“同学们,昨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错过了一个精彩的节目,让我们欢迎静静给我们表演魔术”,她害羞地走上台,非常熟练地完成了她的表演。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她回到座位上,开心地笑了。我走到她旁边,悄悄告诉她:“你表演得真精彩,真是个小小魔术师!”她抬起头看向我,眼睛亮亮的。

内向的孩子在集体中不如活跃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往往是被教师忽略的一个群体,他们怕“抛头露面”,但内心又渴望被关注,不过大张旗鼓的过分关注会让他们害羞甚至不知所措,他们更喜欢温和的、具体的方式来回应她们的期待。

从教多年,我更加体会到,教育是一场爱与被爱的修行。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而珍贵的种子,需要得到我们正确、细心的浇灌和呵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身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更要看到孩子们内心的需求。我们要用高尚的师德去关心、善待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学生的心门。让学生发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关心,在点滴的言行之中增加学生对我们的认同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