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担当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出自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笔下,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自问世以来可谓是家喻户晓,提起它,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此书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诉说了近百年的历史风云。活灵活现的角色、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描绘无一不令我回味无穷。

若要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情节,便要数那场官渡之战了。一日,曹军粮草短缺,曹操便写信派人催督粮草。不料却落入袁绍的谋士许攸之手。许攸急忙将此事报给袁绍,而袁绍却不以为然,丝毫不听许攸的建议。许攸一气之下投奔了曹操,而曹操则耐心听取部下建议,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拿下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袁军最终因内部分裂,军心动摇,全军溃败。袁绍轻贤漫才,刚愎自用;曹操尊贤重士,求贤若渴。在这官渡之战前,胜负就已经决定了。

读到这儿,我想起了这次期末的科学考试。我三下五除二便完成了,不就是课上都讲过的练习嘛,小菜一碟,肯定得满分。我开始无所事事地东张西望。老师见我漫不经心,便拉高了声音提醒:“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再认真检查一遍!”我仍旧不以为意,自顾自地玩起笔来。终于到了交卷的时间,我立马胸有成竹地交上试卷。可谁知,试卷发下来时我虽得了优,但并不是满分,原来,老师在题目中多加了几个“小陷阱”,如若当时我听信老师的话,再仔细检查一番,是否就不会是这样的结局……

诸葛亮曾言: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袁绍,亦或是现实中的我们,都不能够骄傲自满。这便是《三国演义》一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

【第2篇】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横贯全书的一句名言,也是《三国演义》的开头,为我们展开一篇充满英雄气概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罗贯中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再到诸葛亮协助刘备三分天下,最后三国统一的故事。

你看,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六出祁山等。哪个故事不精彩?哪个故事不扣人心弦?从中,我读出了赵云的智勇双全,读出了关羽的正气凛然和赤胆忠心,读出了张飞的胆识过人,读出了刘备的体恤民情,读出了太史慈的弓马娴熟……

不过,令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还得是曹操败走华容道。话说曹操在一场战斗中大败,落荒而逃。诸葛亮派人去伏击曹操,关羽让诸葛亮派他去,诸葛亮很不放心,怕关羽放走曹操。关羽立下军令状,说如果他放走曹操,就甘愿受罚。诸葛亮见关羽如此坚持,便派关羽去了。关羽走后,有人问诸葛亮:“难道真的不怕关羽放走曹操吗?”诸葛亮只是笑笑。

而曹操这边,在一众将士们的死战下,逃过了甘宁、赵云、张飞等人的围追堵截,可还是被关羽堵了个正着。曹操这时已经筋疲力尽,无力再战,关羽明明可以将曹操斩于马下,可为什么要放走曹操呢?难不成关羽有什么秘密?等我读完后面的情节,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关羽是个情深义重、知恩图报的人,他感恩曹操过去对他的恩情——三日一小食,五日一大宴,过五关斩六将,送赤兔马……想到这里,我不禁赞叹关羽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啊!

读完后,我想到了我的老师和父母。从我们出生那一刻开始,父母就照顾我们的衣食起居,冬天怕我们冻着,千方百计地让我们穿得暖和;还有老师们辛苦地教导,生怕我们还有知识不懂。这些恩情我们报答得完吗?我们应该理解、尊重父母和老师,像关羽一样,知恩图报,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父母和老师的抚养、培育之恩。

【第3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杨慎的《临江仙》中《三国演义》的开场词,是不是非常豪气万丈呢?

《三国演义》是一部极具豪情壮志的古典名著。在这部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特点,深深吸引着我。 曹操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物,他善于运用智慧和计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的聪明和机智让人佩服,但也让人不禁对他产生了一些恐惧。刘备则是一个十分重视人才的人,他善于发现并重用优秀的人。他的仁义和宽厚让他赢得了许多人的拥护和信任。而诸葛亮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奇才,他不仅智谋出众,而且对天文地理有着精深的研究。他的聪明才智使他成为了刘备最重要的谋士。 这本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失街亭》、《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等。这些故事不仅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杰,也传达了一些深刻的哲理。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因为他不仅聪明智慧,而且知识渊博。他的谋略和智慧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智谋和决策能力在很多关键时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聪明才智不仅让人佩服,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另一个我喜欢的故事是关羽刮骨疗毒。这个故事讲述了关羽在一次战斗中受伤,他为了治疗自己的伤势,选择了一种非常痛苦的方法。他坚持要在治疗的过程中和部下一起下棋,展现了他的勇气和坚强。他的英勇让我深深地敬佩。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学到了很多人生道理。这本书告诉我要做一个忠诚正直的人,要善于思考和决策。它也提醒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持勇敢和坚强。《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精彩的小说,更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的书。

【第4篇】

实践出真知------读《三国演义》有感

古人有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然而,我一直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直到我读了《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才茅塞顿开。

《三国演义》讲述了魏蜀吴三分天下波澜壮阔的历史,一场场刀光剑影的乱世纷争,一幅幅个性鲜活的人物画卷,留下无数品味不尽的美谈佳话,而我却对蒋干这个人物印象深刻。

蒋干自幼饱读诗书,以辩才著称,在长江、淮河一带出类拔萃,曹操聘请他为谋士。赤壁大战前,曹操亲率百万大军,欲横渡长江,攻取东吴。东吴都督周瑜带兵迎敌,双方箭拔弩张,对峙于长江两岸。蒋干在曹操面前夸下海口,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劝周瑜来降。谁料周瑜早已看出他的心思,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导他盗走假“投降书”。蒋干自以为立了大功,却不知反中了计,致使曹操误杀了两位水军都督,为赤壁之战的大败埋下了伏笔,成为笑柄。

蒋干很有学问,琴棋书法无所不能,四书五经烂熟于心;也很有胆量,主动请缨,独自过江去说降周瑜。然而,终因实践经验太少,无法成事,一步步跳进了周瑜的圈套中。

历史上,蒋干式的人物比比皆是,战国时期赵奢之子赵括,兵书倒背如流,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在长平之战中战败而死。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马谡才气器量过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多次为诸葛亮出谋划策。他从没带兵打仗的经验,第一次带兵就丢失重要军事要地——街亭,导致蜀军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无功而返。

实际生活中,我也有不少这样的教训。有一次,我学着炒菜,我把做菜的配料、步骤都熟背于心。可当我真正炒菜的时候,才发现困难重重、手忙脚乱。放了过多的盐,还把醋当成了酱油,炒出来的菜又咸又酸,难吃极了,那味道真是终身难忘。上课时,我觉得老师讲的内容很简单,似乎什么都会,不愿意多做练习,去巩固学习的知识。到了考试时,我才感觉似懂非懂,错题连篇,后悔莫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应以史为鉴,不做蒋干式只会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之人,而要脚踏实地,到实践中去学习真本领,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