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春秋,梦落红楼
——《红楼梦》读后感
人生悲喜如同幻渺,古往今来不过“一梦”。凡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清代康乾年间的《红楼梦》不得不说是众多明清小说中的翘楚。它的语言准确精练,自然流畅,富有生活气息,又极具感染力,其造诣可说的上已达古代文学的巅峰。
犹记初读红楼,年幼无知,只觉其晦涩难懂。直至今年暑假,我在书架一角又看到了它,我便决心读下它。初读时,我认为它说得应尽是些男女情爱之事,我应当不会对它有兴趣,便强忍性子进行阅读。待回过神,发现自己已然被它吸引,渴求将它读完。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诚如斯言。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心境去阅读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着来,只要能表明自己观点,并清晰说明原因,那都是可以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妓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书中对黛玉的描写,更是最可将其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之美丽与气质展现出的描写。她是红楼第一女主人公,她是中国文学史上所有有她影子的人的集合,她的才、思、情、貌是一种理想主义下的人所具有的。
但同天真纯洁的黛玉相比,我可能更欣赏那“工于心计”的宝钗。“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寄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在未读红楼前,其实对红楼的故事就有大概的了解,当时只觉若无宝钗,可能宝黛二人早已双玉合壁。可真当我读完红楼,对宝钗又有了不同的看法。有人厌宝钗,认为她世故,工于心计;也有人喜她,认为她贤惠大方,顾全大局。而在我看,她也只是当时一户富贵人家的千金罢了,她有一颗八面玲球心,相比黛玉更能适应社会,更易为大众接受,同时也更加“现实”。
有人评《红楼梦》是闪烁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小说。在我看,林黛玉和薛宝钗便是这句话的最佳验证。黛玉,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人,她的情思与才华都是理想主义的构想。宝钗,她可能不同理想主义下的黛玉纯真,但她更符合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向往一个理想主义的自己,但往往我们终究要回到现实,去接受现实中的自己。
《红楼梦》“它把生活写得通真而有味道,读者一旦入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欲罢不能”,它不仅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不合理及必然灭亡,更反映一个几千年历史的大国——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表现自先秦以来中国人思考的东西、中国人的哲学和情感的厚重。
寂静的夜晚里,微黄的灯光打在已折皱的纸张上,待它静静发出悲凉的香气。合上书本,我回味字句词文,思索着我所纠结的理想与现实。一瞬,我醒悟了,我们虽活在现实中,但我们仍然可以高举理想主义的火把,照亮前进的方向。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