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读《红楼梦》有感

“用一生的眼泪偿还此情。”林黛玉愿为贾宝玉流尽眼泪,是何此深情!

“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蕴含了一个家族,也是朝代,盛世至衰落的过程。

作者曹雪芹曾自云:“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书中的真事隐,假语存,分别代表了两个人物。曹雪芹在第一回中用了谐音,将这两个词转换为两个人名。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她难道想离开父亲吗?可是她“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不得不去啊!我又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等篇张看出了曹雪芹已为下文做好了铺垫:家族的凋零。

在作者细写宝黛,旁写贾芸和红玉的时候,我也看到了贾环的委屈和不甘。是的,命运似乎对他不够公平:他的出生没有贾宝玉好。可是作为读者的我,未曾看到他的努力,却只看到他的嫉妒。

但是,生活中,哪能入人都是贾宝玉呢?

所以,如果我生而幸运,是贾宝玉一样众星拱月般的存在,我以后会在看待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时,能句够对红玉和贾芸这般的人多一些体则贴或关心。

如果我是像红玉,贾芸一样的人,我会意识到:虽然出身生不能选择,但是面对不公和轻视时的方式,却是每个人可以选择的。

宝黛葬花这一个片段,充满了春日的美好和细腻的情感。正因为有了林黛玉的敏感多疑,才有了这段感伤的情节。林黛玉正值青春年华时,却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春日、青春等普天之下美好的时光都不长久?这个问题也深深烙进了我的心底。我认为林黛玉没有美好的外在世界的刺激,没有敏感的内心,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很难发生。黛玉在无人处默默的设置坟墓,还配备了专门的葬花工具。这种郑重其事、毫不张扬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在这本书里,我结识了许多形象丰满的人物。我和他们一起,或喜或怒,或笑或悲,共同经所了人间的美好与辛酸。

正由于他们的存在,大观园里也有了美,有了深刻。这一段浪漫与现实并重的故事也因此以极其丰富的面貌留在了中国文学史中。

【第2篇】

读《红楼梦》有感

如果五千年的文化成就是各有千秋的伟业,则《红楼梦》必是不赞一词,千秋万代的惊世巨著。

如果色彩斑斓的文化阵地是一代伟人梦想的天堂,则《红楼梦》必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方。

如果历史遗留的文化巨著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则《红楼梦》必是浪涛的波峰,屹立在珠穆朗玛的顶峰,独现其风采,俯视其万物。

《红楼梦》的横空出世,使千篇巨著都甘拜下风,俯首称臣。

走进《红楼梦》,顷刻间大观园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使我们认识了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来历和曾经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里的重重悲剧:跳井而死的金钏,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青春守寡的李纨,被折磨至死的迎春,还有远嫁的探春……在封建社会的残害下,那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那纯洁如雪善良的心灵,那如天使般的笑脸,无不让人为之叹息。

而晴雯却是这重重悲剧的典型代表,她性格倔强,敢怒敢言,敢爱敢恨,她不卑躬屈膝,也绝不向封建势力低头。她说:“难道谁比谁高些……即使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她谁都不愿奉承,也不想奉承,宁愿得罪别人,也不受窝囊气,可见她是多么的狂傲。

抄检大观园时,在气势汹汹的势力面前,众人无不战战兢兢,俯首帖耳。唯晴雯不然,她“挽着头发,闯了进来,豁锒一声,将箱子打开,手提箱底,往地下一倒,箱里之物都被倒了出来。”这正显示了她对权势的蔑视,但也预示着她悲惨的结局。

然而红楼梦的主旋律在于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大家的心目中,宝玉的形象简直坏透了,他被家长们看成是“不肖的孽障”、“混世魔王”。唯有和他从小一起长大,从不向他讲那些“混账话”的。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刁剑严相逼”下生活的林黛玉,是她,也只有她,才是唯一的知己。社会相逼,使他们产生了爱的火花,而他们的爱情却是不被支持的,他们爱的越深,当时的社会也就会对他们伤害的越大,他们俩的弱小力量加之黛玉有病在身,怎能和社会力量相较量的。最终,他们的爱情被当时封建社会酿成悲剧,黛玉离开了大家。

读完了《红楼梦》,仿佛走进了这座深宅大院,使我们把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开阔了眼界。我不得不拍手惊呼:“此书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第3篇】

读《红楼梦》有感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常听人评价黛玉性子小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之深、责之切,所以不可能不介意。黛玉在大观园里呆了那么久,怎么可能不懂人情世故,怎么可能不知道像宝钗那样会讨人欢喜。可黛玉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明知世故而不世故,在这世事浮沉中,保持着自我。她有她自己的世界,独自欢喜与悲伤着自己的风花雪月,为花落而泣,为流水而伤,别人不在乎的一切她都能在意。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盖头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一切似乎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

黛玉和宝玉的悲剧,源于那封建社会中,对于贾家的败落,显而易见是必然的。其它的三大家族,也难逃衰颓。繁荣一时,也终剩颓唐,封建腐朽的东西,注定会走向灭亡。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可想而之贾氏一族人往后生活的艰难。

《红楼梦》一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不仅仅是阅读上的满足,也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封建社会,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人也如此。“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就是那黄粱一梦。

【第4篇】

读《红楼梦》有感

暑假,我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读完后我赞叹作者曹雪芹的文采,也感慨各个家族盛衰变化,人情冷暖。 红楼梦主要围绕着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进行发展,林黛玉来投靠贾母后与贾宝玉相识,以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而病殒。

当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时,觉得林黛玉哭哭啼啼让我反感,贾宝玉像一个女孩子一样,这时候我对这本书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我第二次读时理清了一些人物关系,开始对林黛玉多了一丝同情。贾宝玉,我觉得率直纯真。王熙凤泼辣狠毒,刘姥姥朴实善良······到了第三遍,我对这本书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林黛玉没了母亲无人教养,寄人篱下的她变得敏感,多愁善感。她只能用刻薄来保护自己,她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会闹出笑话被贾府里的老婆丫鬟们看不起,以至于死后只有紫娟而真正伤心。贾探春虽抱有远大的志向,愿用自己的才华来奉献家族,但她的命运是远嫁从而贾府又朝败落走进了一步。贾惜春,贾迎春的命运也不那么如意。在封建时代,每个家族都有盛衰,有人为家族铺路,而产生了自己的命运悲剧。

其实,我读到林黛玉时,我心中还想到了我的一位好朋友。她和林黛玉很像,一次我们在办公室和老师聊天,她突然对老师说:‘老师我错题那么多您都不找我,您是不是放弃我了?说着眼睛慢慢红了起来,老师轻轻抱住她说:‘对不起老师没能关照你,可老师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的。’她的话让我们在办公室里的人内心都颤了一下。从这件事后,我理解了她的小心翼翼,多愁善感。她饱览群书,成绩优秀,但为人处事没有主见小心谨慎,生怕闹出笑话。每每看见她那瘦弱却满腹经书的背影,我都会想到我心中的那个满腹经纶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封建社会的黑暗让曹雪芹历经沧桑从而写出了这本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而这首诗是曹雪芹以《红楼梦》写的唯一的一首诗。曹雪芹通过这首诗诉说了他难以直言而又深怕不被世俗理解的苦闷心情。每个人读红楼梦从中都能找到自已的意味,每个人的感触意味都不同,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我喜欢读《红楼梦》一遍、两遍、三遍······ 

【第4篇】

《红楼梦》读后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女儿们的天堂,是多少女子梦寐以求的地方,但是我错了:在那流光溢彩的生活下,掩盖着黑暗肮脏的封建社会,小说情节曲折婉转、跌宕起伏,描述的事件很多,但惟有宝黛的爱情一直让我魂牵梦绕,辗转难眠。

在别人眼中,刚出场的黛玉说她美丽动人绝不为过,随着情节的深入,很多人又觉得她有点小肚鸡肠,有点矫揉造作,但是,我们仍能从那一言一行中看出她的温柔多才。我们并不能否认薛宝钗的完美,她大方毫不吝啬,她的孝敬是她身上的亮点,但是,她再完美,也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她没有自己的想法,如同提线木偶一样一昧听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宝玉和黛玉则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有人认为花朵的凋谢是自然规律,何必又要假惺惺地葬花呢?你们不知道,黛玉是把这花比喻成自己,一旦花期一过,花瓣就会孤零零的落下,没人怜惜。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大家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的喜悦时,又有谁理解黛玉的伤感。没有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起,她就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说错了或做错了什么,都会迎来别人的耻笑,寄人篱下的生活越久,就让黛玉变得小肚鸡肠、郁郁寡欢。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的时候,大家都在准备宝玉的婚礼,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待着宝玉的到来,可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定亲消息。明明两个人情投意合,却在这传统封建的蒂固中隐忍,哭、恨,已经无济于事,最终,黛玉带着仇恨走完了她的一生。

我是含着眼泪看完小说的,有人认为《红楼梦》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的故事,但《红楼梦》更多的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大家族荣辱沉浮的故事,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的乱判葫芦案、元春的位高权重、王熙凤的泼辣干练……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朝代更替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