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人之功用,成家国之光芒

————读《杜甫传》有感

无论是充满壮志的吟诵,是国破家亡的伤痛,还是同情人民的情思,无一不弥漫着你沉重的气息与无可奈何的愁情。

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母亲在他降生的几年内便去世了,是那位善良的姑妈,弥补了他童年时期缺失的母爱,就像一束光芒,刺破了童年时小杜甫如黑夜般的内心,使其迎来了黎明,这是一位舍己为人,不懂得自私的女子,当自己的孩子和侄儿同时染上时疫时,他焦心苦虑地看护着这一对表兄弟,无论什么情况下,他先照顾这没有母亲的侄儿,后照顾自己的孩子,最后是侄儿的病渐渐有了转机,恢复健康,儿子的病却一天比一天沉重,不免于死亡。如果我是杜甫,在我进入迟暮之年昏昏沉沉的忘记了世间大部分的惊心动魄,只能想起个别的情感符号时,我会这样描述我的姑妈,她高大,美丽,练达总带着我送她的那一支头簪,斑驳便宜凝结着古老的慈祥接近一种爱的不朽,不得不说这位姑妈对于童年杜甫的心灵、后期忧国忧民的性格与沉郁顿挫的诗风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杜甫的一生中,经历过两次流亡,但在这此之间,杜甫草堂的生活做了一个很好的过渡,在这里他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如同飞鸟话燕历经风雨后有了新的窠巢。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眼前只看到蜻蜓上下,鸿鹈沉浮,水上有圆荷小叶,田间是细麦轻花。他亲身经历了多年的饥寒,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内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他看眼前的花木是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观眼前的虫鸟是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说到春夜的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到夜晚的幽静是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这里诗句和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些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并不是这样,这些诗句,只反映着杜甫草堂生活的一方面,有一次在八月,秋风怒号,把草堂顶上三重的茅草都给卷走,有的挂在林梢,有的沉入塘坳,黄昏时风定了,墨云又聚集起来,雨不住地下了一夜,屋里漏的没有一块干土,他在无眠的长夜中唱出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由于自己的灾难联想到流离失所的人民,他在歌里这样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除却惊天动地的暴风雨外,这田园里也存在着一些病苦的忧郁的事物,使人想到人民的病苦而忧郁的生活。杜甫由于被刀斧砍伐的枯棕想到人民被官家剥削得一物不遗:“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叹久。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还有病柏和枯南,本来都是正直而健壮的树木,一旦病老,便饱受虫蚁和鸱鸮的摧残,这些生物界中的普遍现象都能使杜甫联想到社会的病象。

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为名利谋划、奔波。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他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然对那些权贵极尽奉承之词。在这黑暗混乱的时代,杜甫也不得不随波逐流。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么一个后来的杜甫。逐渐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依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中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

想来杜甫在湘江的那只小船中,也曾想起京城的春天与成都的草堂,终是把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化成了一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