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此书,顿时被其亲切风趣的语言风格所吸引。与之前读过的一些励志读物相比,这本书毫不给人说教之感,它更像是一个比我们稍稍年长且更加成熟的“学长”,在给我们提出一些忠告。

虽然整本书都是以美国的校园生活为背景,作为中国的学生,在某些方面,例如运动队、舞会等等,都只能抱着“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羡慕,但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却值得每一个成年人和青少年用心体会。

通读一遍之后,虽不说有“醍醐灌顶”之感,却也是受益匪浅。一些我以前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这里都得到了解答。即便有些并没有详尽地阐述,但经过一番触类旁通,我想我也找到了下一步的方向。

此刻翻阅目录,一下子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句“习惯不是造就人,就是毁灭人”。的确,习惯之重要是有目共睹的。某些小毛小病,一时的影响细如毫毛,然而天长日久,也会积累出不小的弊病,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反思我身上的种种习惯,有的确实需要改进。然而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既然认识到了,立马去设法改正,我想这就是缩小与杰出者之间距离的一个最好的方法。由此,一个人是否完整,便再也无法用简单的分数来评判,学习习惯固然是一个方面,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又何尝不是健全人格的必要途径?所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解剖精神理应体现在每一个胸怀大志的人身上。

在这7个习惯之后,对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习惯一(主动处世)、习惯三(意志力)以及习惯五(与人交流)。

先说习惯一。经过许多次的自我反省,我发现了自己性格上的瑕疵——内向得有一些些小小的自卑。幸好,这一点点的自卑心理并没有成为我前行路途上的阻碍,只是在每一次面临决定或是机会时,会有那么片刻的忧郁和怀疑,怀疑自己是否能做得出色、做得圆满。有时我会苦恼,因为自己的办事风格并非雷厉风行,而是在常人看来有那么一些瞻前顾后,可是又有谁能保证,那些雷厉风行的人在做决定的刹那不会闪过一丝后退的念头?性格的改变不容易,但调整心态轻而易举,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多给自己加油打气,一旦考虑全面就无怨无悔、坚定不移地去做,这是我在读完这一章之后给自己开出的一处药方。说白了,也就是那一句广告语“Just do it!”

在刚刚落幕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半决赛上,四岁开始打球的德约科维奇与出生于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穆雷上演了一出惨烈的对抗。体能消耗殆尽的情况下,唯有意志是决出胜负的关键。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小经历艰辛的小德自然比穆雷更有意志力。虽然穆雷最终败下阵来,但他在最后时刻的拼搏,依然让我看到了他心理上的进步。我之所以援引这个例子,是想与现在的青少年,包括我自己,作一个比较。我们的物质条件不说优越,也算衣食无忧。不愁吃不愁穿的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谁呢?无非是自身的惰性和欲望。虽然我们无法成为不为凡俗所扰的神,无法否认没有人能彻底根除惰性和欲望这个事实,但我更欣赏这句话:“成功者总是在做常人不愿去做的事。”我们需要抑制力,更需要意志力,去坚持,去拼搏。我们无法为了一时的安逸,而放弃长远的未来,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在奋斗的路上,不会体会到苦,只会享受到达到目标之后的兴奋和甜蜜。

与人交流,更重要的是倾听。细想以前与同学的对话,不禁感到愧疚,有许多次我都曲解了他们的意思,并且提出了一些想当然的建议。我当然指望这些建议能对他们有所帮助,但没有理解的前提,这些建议也只会加重他们心理的负担。还好,需要提出建议的场合并不多,只会涉及重要的事情,平常的对话直截了当便可。另外,换位思考更能让人冷静,为沟通搭建了桥梁。以上,权当是我对这一习惯的一个总结。与人交流是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提倡“双赢”的环节,做一个中肯的倾听者、建议者,胜过做一个夸夸其谈的表演者。

《杰出青少年的7个习惯》,能为我们青少年指点迷津,我想,它会是我这三年的一个准则、一个标杆,其中的某些习惯、某些理念,我会用一生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