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儒林外史》是乾隆十四年由清代作家吴敬梓写的一篇古典讽刺小说。这是一面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揭露了明清八股取士的科学制度的罪恶,如其对知识分子思想毒害和精神的摧残,以及对社会风气的浸染;其培养和造就愚蠢而残酷的官吏,造成了封建吏治的腐败。另外,它还对虚伪的封建宗法制度、家庭关系、吃人的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予以批判,抨击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黑暗的封建社会。《儒林外史》还写了一些下层人民,对下层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热爱,颂赞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
在这本书中,杜少卿算是一个刻画无比鲜明的角色。很多人会觉得很喜欢也很羡慕杜少卿这个角色,甚至给他冠上“文人雅士”之称。我却不这么认为。杜少卿在《儒林外史》中的出场,首先是侧面描写。鲍廷玺去杜慎卿那里打秋风,杜慎卿没有给他钱,却推荐他去找杜少卿。杜少卿是一名秀才,是书香门第,而且是官宦家庭。可以说是出身极其显贵了。关于杜少卿的为人,杜慎卿这般说:“伯父去世之后,他不上一万银子家私,他是个呆子,自己就像十几万的。纹银九七,他都认不得,又最好做大老官。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打捧出来给人家用。” 兄长口中的杜少卿,无遗是个呆子。享有万贯家财,却对如何打理家业一窍不通。喜欢做善人,只要有人来求助,必定慷慨解囊。虽是如此,他的兄长杜慎卿用“呆子”来形容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虽然坐拥家财万贯,可他只管慷慨却不懂得分寸,手上的银钱通常只有出的份,没有进的份,散尽家财穷困潦倒,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想,“富贵不知乐业”用来形容杜少卿是再合适不过了。杜少卿这位名副其实的贵公子,他那份散尽千金的潇洒,在世人看来,不过是因为有着财富做后盾罢了。他助人而行的善事,也不过因为是“人傻钱多”,这称不上善良,他更称不上是文雅之士。
而我觉得书中拥有几乎完美的人物形象的是匡超人。曹雪芹《红楼梦》中一句“富贵不知乐业”用来形容杜少卿是再合适不过了。杜少卿这位名副其实的贵公子,他那份散尽千金的潇洒,在世人看来,不过是因为有着财富做后盾罢了。他助人而行的善事,也不过因为是“人傻钱多”,这称不上善良,他更称不上是文雅之士。“匡超人为人乖巧,在船上不拿强拿,不动强动,一口一声,只叫’老爹’。那郑老爹甚是欢喜,有饭叫他同吃。”可惜......最终他还是走向了不归路……直到匡超人解除了一系列不学无术的人,他的价值观收到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也许是出于他坚强善良的本心,此时的他从表面上看来并没有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但就像一块未经雕刻的玉石,如果到了能工巧匠的手里,经过精雕细琢便可以实现最高的价值,他遇到的是不务正业的君子,便被深深感染,价值观有了深深的变化,已不再是之前淳朴善良的少年。最终,他还是与初衷背道而驰,走上作奸犯科的道路。我一直认为,匡超人很可怜,为什么作者要如此描写他的命运。后来发现,这不是不公平,而是在当时的社会形式下,总是会出现这样被毒害的人。再加上匡超人本身就很机灵,再加上后天负面的“熏陶”,渐渐变得圆滑,最终在封建社会的束缚和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迫害下,掉入深渊。
我竟真的从这最平实的文字中窥见了对历史最真切的解读。既为俗世凡人,便一并爱这俗世凡尘。吴敬梓作《儒林外史》之时可能还并未想到,几百年后,这部小说居然还是依然议论纷错。当我慢慢走近它的时刻里,我真觉得,这本书更清晰地让人看到明清众生沉浮人生百态。似乎,他们就在眼前。
【第2篇】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第一段,却也涵盖了整本书的灵魂所在之处。
鲁迅先生是这样评价《儒林外史》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指出它在讽刺艺术上的高度成就。
《儒林外史》以吴敬梓当时的生活背景做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道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严重危机。书中一段段的语言神态描写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我从吴敬梓的笔下看出了真假儒生与真情假意,同是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科举制度的腐朽。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章便是王冕弃官与范进中举这两篇了。
王冕幼时因家境贫寒而为邻居家放牛,每日攒着点心钱去买画画的胭脂铅粉,自学画荷花,因王勉勤勉博览群书,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名笔,此后,上至财主县丞,下至平民百姓都来这里求画。但王冕与他人性情不同,不求高官厚禄,县令登门拜访,他必而不见;朱元璋授他参军之职,他也不接。能像王冕这样淡泊名利,在功名利禄之前不为所动之人,与后文那些利禄之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讽刺,同时也获得了作者的高度赞赏。
范进因考试屡次不中,备受家人的冷眼,老丈人也是对他百般的呵斥。因去乡试,没有盘缠与老丈人商议被老丈人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久到了出榜那天,因为家中没有吃食,便抱了只老母鸡去集市上卖,后来传来了范进中榜的消息,范进得知消息之后,竟然高兴得疯了,后竟晕了过去。醒后竟又开始发疯,拍着手,脸上还挂着笑容,想要去集市上。后来还是老丈人一巴掌将范进打醒。中榜后曾做过一任县城的张静斋来访还过来送礼。范进的地位也因中榜得到了提升。
在封建制度的那个时代,有无数的读书人受着腐朽的科举制度的伤害。鲁迅先生曾说过“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如今虽没有人再因为中榜而变得疯疯癫癫,却还会有人因为要考取学位而不择手段。
我们要向王冕学习,学习他的淡泊名利与不为功名利禄而心动。读书不是为了将来有一日可以做高官,可以拿到丰厚的利禄而要想着为社会做贡献,而读书为祖国的将来而读书!
在当今所处的环境中,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像周总理所说的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时也是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为社会做出贡献而读书。
【第3篇】
今天我看了一本古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片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用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坠落。在这部蔑视一意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及自成段落的故事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副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的百态图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机,总把流光误。煮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虽然这些话读过《儒林外史》这本书的人皆知,可真正能够明白意思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
他们觉得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才能获得一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美人娇。”为了财富,他们废寝忘食的读书,比如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招中榜因太过于欢喜而疯了的范进……这样的例子在古代非常多。
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数为吃人的礼数,那么封建的科考制度就是害人的制度了,但虽然这么说,当他们考取了功名,真正为老百姓们做事的又有几个呢?例如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问当地的治安如何,不是问黎明百姓的生计怎样,不是询问有什么案件冤情,而是查地方人情,了解当地的特产,有什么可以通融。在那之后还定做了一把头号库戥,将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功,好让他自己独自私吞。之后牙衙门内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们被打的魂飞魄散,苦不堪言,就连在睡梦中都战战兢兢。但他本人的信条上却写的是什么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都是一片好评,都认为他是江西第一能员。
与他相比,在最开头出现的王冕,中间出现的四老爹,结尾出现的四大奇人。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是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他们两袖清风,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智,一身正气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构成鲜明的对照。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无情的鞭挞丑恶的事物——“泥”,热情的歌颂那些正面人物——“莲”,但两者是交错混杂,书中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既有翰林、进士、举人、贡生和秀人,又有地主、盐商、艺人、医生、侠客等等。这些都堪称中国十八世纪一副全景风俗图。
《儒林外史》虽说是讽刺小说,但也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它教会了我们应有明晰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力,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和事物的本质,分清是非,心怀大义,大方不贪图小便宜,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像政治书里说的: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为。让我们一起励志努力做一个为社会服务的中学生。
【第4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这是一部讽刺小说,我之所以选择它的原因是——这本书生动形象的揭露了封建社会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人性的变质、心灵的麻木虚荣、精神上腐败堕落。批判当时社会的官僚主义以及整个社会风气腐败变质的现实状况。
书中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既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歌颂了少数人物坚持自我,对于人性的美好守护,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例如开篇的王冕,隐逸田园,不入朝堂;八十岁才考中状元的梁灏、年岁已高的“小友”周进、考了几十年终于取得功名,高兴疯了的范进......像他们这样为了获得功名废寝忘食的人还有很多,可是当他们皓首穷经,终于榜上有名,当上大官的时候,又有几个人是名副其实的清官能吏呢?
如王惠,当上南昌知府,可到了地方,首先问的不是当地的治安管辖,不是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好不好,而是做了一个库戥,让大家钱财归公。之后的日子里,板子拍人的声音、算盘的声音、戥的声音不绝于耳,整天民不聊生。用一句话形容他就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更出乎意料的是,当他被查政绩的时候,却被认为是江西第一能员,与开头王冕的高洁傲岸、冰清玉洁的情操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官场里面的黑暗与腐败。
贡生严致是村里十恶不赦的恶棍,他抢了王小二的猪,王小二来找他算账却遭到一顿毒打;他还四处讨要钱财,没有借别人钱却非要讨要利息;严监生去世之后,他夺取兄弟的财产,还说“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范进中举对于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重大。作为他的女婿,在范进中举之前总是打他骂他,然而在范进中举疯了之后别人要他打范进一巴掌,这时候他却不愿意,还说:“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这胡屠户也是那种满脑子功名的势利小人。
这些事例正是说明了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那些痴迷于当官的人一直努力科举,当上了官却从不考虑曾经与自己处在同一个阶级的人们,反过来剥削他们。作者吴敬梓运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统治阶级的黑暗。吴敬梓是一个慷慨的人,却一直被他的族人视为败家子,他的后半生穷困潦倒,别人屡次叫他参加科举考试,他因为看透了科举的实质,不愿意同流合污,于是从来不去。据说他的书桌下面有八股细绳,每根细绳下都有一只臭虫和一只文字,称为“八股臭文”。家里因为贫困而无法取暖,于是吴敬梓经常出去行走,他称之为“暖足”。在他这样的生活背景下能写出这样一部小说也不足为奇了。
这本书虽然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即使是几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百看不厌这本《儒林外史》。我把它推荐给你们,希望你们也同样喜欢上它。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