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一个茶馆,一个社会——读《茶馆》有感

取一撮茶叶,泡一壶热茶,怡人的清香徐徐升起,充满整个鼻腔。小小的一杯茶,不仅是一种精神文化,还承载着品茶人的情怀和思想;而一个大茶馆,不仅是一个小社会,还见证了时代的辉煌与沧桑。

《茶馆》是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的社会风云变化。虽然只有三幕戏,但老舍先生通过一个名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书中最令我惊艳的是老舍先生对人物的描写。先是第一页的人物介绍,仅用寥寥几句就把人物的形象特征点明,例如精明自私,但心眼不坏的王掌柜、胆小怕事的松二爷、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和心狠手辣的二德子等等。接下来就是故事情节中的描写,因为是话剧,所以更为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动作语言,也正是因为这生动形象的描写,让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再次深深扎根于读者心中,仿佛这些人跃然纸上,正为你演着一出好戏。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便是话剧的主人公——王利发。他子承父业,经营着裕泰茶馆。作为一个掌柜,王利发头脑机灵,油嘴滑舌,按他的话来说:“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便不会出大岔子。”他给权贵势力低了一辈子的头,顺着时代变迁改了一辈子的良,只为了能让茶馆继续经营下去。可改良改良,越改越谅,在这兵荒马乱的黑暗社会下,只有他这么一家小茶馆苦撑着,最后也逃不了被大兵霸占的命运。故事的结尾,王利发在绝望和悲愤中上吊自杀,与茶馆一起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

看完后,我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痛,陷入无尽的沉思中。正如常四爷说的那样:“我爱我们的国,可是谁爱我呢?”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前,不论是实业救国的爱国人士,还是老实本分的底层人物,都受尽了社会的折磨。老舍先生通过《茶馆》这本书讽刺了旧社会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和吃人的社会制度,痛斥了腐败无能的政府和军阀,同时也希望借此唤起社会的最后一层善心。

如今,我们的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越发繁荣富强,法治社会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了保障。回过头来看,老舍先生笔下那悲惨的历史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时刻作为警钟提醒着我们。我们要不负韶华,以梦为马,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和平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许这就是老舍先生一生的愿望吧。 

【第2篇】

《茶馆》是老舍先生写的一部三幕话剧。这部书横跨了半个世纪的三个旧时代:一八九八年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袁世凯死后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候。

这部书看似散乱,实则以王利发这个核心人物的三个年龄段贯穿与全文。主要讲述了王利发接手父亲的茶馆,并跟随时代的发展各种改良,最后失败的故事。这三幕故事都反映出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政府对于百姓的欺压以及作者对于百姓的同情。

我们来谈谈书中的人物吧。《茶馆》人物虽不多,但是老舍先生刻画的每个人物的特点都十分鲜明。如: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宋恩子,吴祥子……正如老舍先生在文章中写到的王利发的特点:“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对于强者,他忍气吞声,对于弱者,他虽不会害人,但却没有多大的同情心。由此可见他圆滑自私的形象。但在文章的最后,他对于沈处长一行人霸占茶馆选择上吊自杀,可见他对与茶馆深厚的感情以及不愿与沈处长一行人同流合污。常四爷铁骨铮铮,正直善良。在第一幕中他拒绝用洋货,支持国货,给一对乞讨的乡村母女两碗面,但只因说出“大清国要完”便被宋恩子和吴祥子抓去坐了一年多的牢。可见其社会的腐朽与官员的仗势欺人。而在他出狱后又参加了益和团,与洋人打仗,但大清国还是亡了,这凸现出他的爱国精神。最后无奈说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而秦二爷则是一位资本家,他一直想着实业救国,于是便开了家工厂。可惜最后工厂被拆了,在裕泰茶馆后的仓库也被当成了逆产。在七十多岁明白了个道理:“有钱那,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反动政府的黑暗,也是秦二爷对反动政府的控诉。书中宋恩子和吴祥子靠着自己为政府工作而欺压王利发,敲诈勒索。在袁世凯死后更是谁给他们钱,他们就为谁工作。而刘麻子这类人靠贩卖人口为生,毫无道德可言。他们都是书中的反面人物,社会的腐败也有这些人的“功劳”。

有人说茶馆的兴衰变迁,折射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风云变化。老舍先生的语言精炼,风趣幽默,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全文可谓“行散而人不散”。常四爷,王利发,秦二爷小聚在茶馆里撒纸钱,为自己,为腐朽的社会,为旧中国送葬。最后在几方势力的压迫下,茶馆被霸占,改成“花花联合公司”,而王利发用自杀结束了一生。读这本书,你会大有所获,这部书值得大家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