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茶馆, 本来是人们谈天说地,消磨时光的地方。而在老舍的笔下,茶馆却是一个旧社会的缩影,反映着旧社会的方方面面。
剧作通过三个幕剧展示了维新运动失败后、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共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在这个叫裕泰的茶馆里,作者用来往人们的言语举止揭示了将近半个世纪时期内旧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并描绘了身处这个社会的人民的苦难。
在第一幕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康六卖女的故事。康六,一个北京郊区的贫民,在那个时代一家老小一天连一碗粥也吃不上,迫不得已只能把自己年仅十五岁的女儿卖给一个太监。他作为女儿的父亲,这是得下多大的狠心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正如书中所说:“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顿粥,我要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再看庞总管,一个太监而已,家中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做的。社会贫富阶级的两极分化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人民究竟承受了多少苦难?是啊,这一幕完美的将旧社会的腐朽暗黑体现的淋漓尽致,更是通过揭露鞭笞旧世界的腐朽黑暗,来从侧面指出革命道路是挽救中国的唯一道路。
这部话剧,语言不是很精美,一些脏话甚至可以说是难登大雅之堂。但这也正是这部话剧传播范围之广,影响力之深远的重要原因。通过这些平易近人的语言,拉进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反观现在,多少文艺作品语言华丽,却又晦涩难懂,与大众审美水平不处于相同层次的作品也一定发展不长远。而老舍先生则善于与大众读者拉进关系,这也便是老舍先生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主要原因。
裕泰茶馆,位于老北京。初读时,我原本以为地点选于北京是因为老舍先生自己是老北京人。后来,我才发现老舍先生在写这部话剧时也是对地点很有用意:北京,作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它的社会现状也便是当时绝大部分地区的普遍现状。所以,话剧背景为老北京再合适不过了。
文章多次出现了“改良”二字,也出现了“越改越凉”,原义是指茶馆的改良,但生意却不如从前,更深层是在指当时社会的不断动荡使得社会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不过,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必须要靠改良(革命)。而许多中国人对于革命的一贯态度便是: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这样的普遍性态度,几千年来从未有过改变。可是,越是以苟且躲避来求自保的人,就越是被各色无赖欺压,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所以,正如本剧所表达的意思,改良,要越来越良,而不是越改越凉。当然,改良,改良,如今改良终于可以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这是无数前辈先烈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
《茶馆》,用一馆之地,展现出一个社会的缩影,揭露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不愧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部旷世巨著!
【第2篇】
《茶馆》读后感
老舍曽说过:“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确,再读全文,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无不吸引着我,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当时的社会全貌。
茶馆浓缩了旧社会,通过这个不大的横断面,我们可以看到那早已逝去的三个时代里的芸芸众生的种种活动:他们或浑浑噩噩,蝇营狗苟,为名为利,为非作歹;他们或忧国忧民,心怀大志,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理想,但又找错了出路与方向;也有人明哲保身,但求苟活,却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碰得鼻青脸肿……
每每读完这本书,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总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实说,他不是一个正直的人,正如文中所言:“有点自私,但心眼不坏。”他处事圆滑,可以打通三教九流的关系,在对待不同身份的茶客时,也能巧妙采用互不相同的应酬方式:或不屑一顾,或卑躬屈膝,又或善意相待;他善于经商,不得不承认,老舍笔下的三个时代总是向新的宾客发出新的颂扬,王掌柜却能紧跟时代潮流,他一辈子都在改革,永远向前看,不会拘泥于过去,是个名副其实的改革家。他虽然心眼很多,却从没有害过别人,他想尽一切办法,也只是为了活下去;他虽然没有向穷苦人民提供帮助,但他对难民有着同情:他希望看到一张不打仗的报纸,既是为他自己,也是为了千千万万底层老百姓。他是无奈的,机灵的,同时又是悲哀的。最后茶馆被政府利用,他上吊而死:“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这段发自肺腑的自白,正是对王利发坎坷命运的生动概括。
与王利发相比,老舍笔下的秦仲义笔墨虽不多,但一看到他,就会联想到戊戌变法后,中国许许多多的主张“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他们都有着一颗报国之心,也有着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与软弱性。他变卖祖业,开设工厂,财大气粗,心高气傲,他坚信自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坚信通过经济就能战胜洋人。可是最后,几十年的心血被国民党带走,他老年心如死灰,内心十分迷茫,发出了“有钱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千万别做好事”的感慨。
王利发、秦仲义在那个时代,思想都比较先进,超出了许多贫苦百姓和趋炎附势的小人,但最后的结局不免令人心痛。“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是那个时代的写照。我认为,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能说成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化世界,现实生活中却难以达到这份平衡:苦囚的岁月终会变成鲜活的枝丫,时代的悲哀终会成为历史的借鉴。老舍用朴实简单的对话道出了一个国家的悲哀,不仅是为了让我们看见“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更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不能再重蹈覆辙,不要再出现官僚腐败和欺压百姓的行为。我们需要的是像王利发那随着时代进步不断改造创新的精神,像秦仲义那样一心为国的人。
“将,你完了。”这是茶馆棋的残局,也是那个时代的残局。处在21世纪的我,时而会想,以他们的才能和本领,如果生在当代,结局会不会不一样?他们会不会幸福?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背负国家的使命,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祖国。“少年强则国强”,在将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个关心国家安危的有心人,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贡献,珍惜当下,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第3篇】
老舍先生的《茶馆》犹如一杯入口醇香的茶,不沉不浮,有如我们的人生一样。甜中又带了些微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出品时带着一丝丝甜味儿,再品甜味浓旺,到最后便是一阵微苦,这茶便喝完了。
一八九八年的,初秋,维新运动失败了。而此刻在茶馆里掌柜王利发东奔西走,许多经常光顾茶馆的客人,像常四爷、松二爷、二德子......在茶馆里悠闲地喝些茶,聊会天。里边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四爷,常四爷不似别人,他痛恨洋人,也敢于说出来,是个性格直爽的人,一句句话间,满满都是常四爷对洋人和对那些吃洋饭的人的不屑。即使自己是一个满清旗人,吃着官家的饭,也不顾那句“莫谈国事”,说:“我看哪,大清国要完!“结果,这句话被人听见,说他和谭嗣同是一伙的。于是,爱国的一身清白的常四爷被关押了起来,真是可气!
十余年转瞬即逝,在这军阀割据,人人恐慌的时候,年被关起来的常四爷也被放出来了,他却不慌不忙地说:”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常四爷依旧爱现在的国,他并不像松二爷那样,吃不了官家的便自暴自弃,感叹他们旗人啊!大清国不一定好,可是到了民国,他挨了饿。常四爷依旧心性乐观,他说:”凭力气挣饭吃,我身上更有劲了!“他不怕国家有难,如果说《茶馆》中,哪位人物最爱国,最有真正的爱国情,常四爷比秦仲义都好了许多。
但到了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的特务和美国乐却在北京横行,常四爷也只能自我调侃几句了:“我也不比你强啊!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啊,我一事无成!七十多了,只落得卖花生米,个人算什么呢,我盼哪,盼哪,只盼国家像个样,不受外国人欺辱。可是……哈哈!”常四爷结局多少是有点凄惨呀!
看看常四爷再回想起自己,去年秋天,家里来了个新客人——玫瑰花,他像一个娇弱的姑娘,白色中微微透的粉嫩,我常常来看看他,辛勤而细心的为它浇水施肥,但玫瑰花像是病了似的,一天比一天弱,几天过去叶子有些儿枯了,我不放弃,顺着他那细弱的筋往他的根部浇水,水珠一点点的流入土壤中,我静静地等待,突然我像是想起了什么,拿起一旁的肥料,往土上轻轻撒了一点,妈妈喊我吃饭,我才将视线缓缓移开了玫瑰花……第二天清晨我起的很早,我跳下床飞一般的跑到我的玫瑰花前,但我见到的却并不是那美丽的花朵和嫩绿的叶——花朵枯萎了,叶子枯萎了,它倒在泥土里瘫软了,此刻的我多么希望它能活过来。妈妈见我如此难过,缓缓走过来抚摸着我的头,轻声安慰我说:“我想它被你照顾的时候一定很开心。它吸足了水也吸收了营养,即使它最后走了,走的时候一定是很堂皇的。它来到我们家的这段时间有苦有甜,但至少最后是甜的!”我抹了抹眼角的泪水,心里确实有了感悟,像是明白了什么。
也许人生就像这杯茶,我们就像常四爷,即使一路上有阻挠,甚至最终失败了,也要坚持。坚持的人好似常四爷,放弃的人则只能像松二爷那般自甘堕落。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