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前路 无问西东
——读《苏东坡传》有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常常在日暮漫步时分想起苏轼这首词,是他被贬黄州第三年时创作的。那一年,苏轼和同伴结游出行,中途突遇大雨。同伴狼狈躲避,然苏轼却不以为意。彼时的苏轼正经受人生被贬的际遇,仿若这场不期而遇的暴风雨,任它是风、是雨,一蓑烟雨任平生。多么坦然乐观,多么豁达洒脱——不畏坎坷,情怀超然,让人钦佩。
初识苏轼,来自于课本中常读到的他的词。对他的喜欢,也停留在这些朗朗上口的诗词之上。直至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才逐渐了解他诗词背后坎坷豁达的一生。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元丰三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5年,“元祐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苏轼青云直上,东山再起;1089年,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请辞外放;1091年,因朝廷招回,担任吏部尚书及扬州太守等一年半月;1093年再度被贬惠州、儋州。
回望这些经历,宦海沉浮,起起落落。然而无论何时何地,多舛的苏轼始终固守着内心那一方宁静与平和,坚守自己的初心本心,勤政务实,为民造福。
在担任杭州通判期间,他得知每年雨水时节,洪水涨潮给民众带来疾苦,果断疏浚整治西湖,将瘀泥就地堆砌成堤坝。不仅缓解洪灾之情,也使苏堤成了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在被贬至海南儋州期间,当地不仅地处偏远,气候恶劣,且文明闭塞,不得教化,“完全就是没有开发的蛮荒之地”。他兴办学堂、发展教育来改良当地人民的文化与生活,传学于海南当地学子。其学生姜唐佐考中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开创了北宋百余年间,海南没有一个进士,连举人都没有之壮举。于是,史书便记载之:“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
同样在调任密州知州不久,当地正值大旱,蝗灾肆虐,民不聊生。在这生死攸关之际,苏轼更是毫不犹豫,带领官员百姓下田灭煌除卵,取得成效。并兴修水渠,引山泉灌溉,一劳永逸解决了密州的旱灾,受到百姓称赞。百姓高呼“官爱民如子,民敬官如父”,官民之情历史上达到盛极。
当王安石变法失势后,苏轼再次向朝廷请调回到了旧地杭州,与故人钱穆父重逢。“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苏轼与故交历经坎坷后再次相见,“唯是一片芳草无穷碧”。他们荡舟饮酒,“只作寒暄,只赏芳草”,犹如沐浴着春天般的暖阳。
人生几度起落,但“坎坷之苦”,未尝不可达“星辰大海”。苏轼一心为民,备受拥戴,历史已给予他最公正最客观的评定,但这些个人际遇上的不顺与波折并没有阻止他对生活的热爱。“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即便在贬官的路上,淡然的苏轼还是要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享受着人间有滋味的清欢, 超然物外,恬淡旷达。
掩卷沉思,《苏东坡传》里的痛苦失意、潇洒恣意无一处不动人,为尚在求学的我们展示了不平凡的人生之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当我们常因一次考试不理想就垂头丧气,或遇一点困难事就放弃不前时,不妨想一想书中苏轼曾历经的人生风浪吧。“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苏轼守得初心,方得始终。我们也应在远大的志向指引下,在新时代的洪流中勇敢搏击,去谱写我们的人生乐章,去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人生路漫漫,苏轼以其诗词和人生给予了我们宝贵的启示,“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诗酒趁年华”,勇担时代使命,如苏轼般坚守本心,“应似飞鸿踏雪泥”。用青春与热血在岁月中留下自己的印迹,也要学会在自己心中建造一座温暖舒适的精神家园。不悔来路,不惧前程,让走过的路,无愧于心;让未来的路,由磨砺而出彩。
心安之处,便是吾乡,游于物外,无往不乐。
这是苏轼。也愿我们,像这样——但行前路,无问西东。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