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

—《复仇—给一个孩子讲的故事》随笔

一缶蜜茶,却欠半只素烛,帘外月光似作弥补。

我无法重现汪先生设定的开篇情境,却已然身在文中、挂单入寺了。

这是一间没有精雕细琢工艺的庙宇,一间勉强修葺的寄身之处。曾经的行脚僧人是这里的主人,终日参禅诵经倒也宁心静气。游方的头陀行路至此,遇绝壁而发愿打通一条道路,让从未有人踏过一个脚印的地方留下他的脚印,因为他说他要“走遍天下所有的地方”。复仇的年轻人寻仇路经,带着一个可有可无的行囊和一口须臾不可离身的利剑,他暂住此间,心思却在远处凿壁开路的头陀。

年轻人是受领遗命的人,他要为父报仇。为了让剑饮到仇人的鲜血,他承诺“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可是,又是什么让那个头陀也如此执著,甚至要“走遍天下所有的地方”,即便是无路可行的地方?年轻人好奇了,又惆怅了,比他更高一层的头陀要凿壁通路呢,这是一件功德。当他知道头陀便是自己寻找已久的仇人时,竟放下了仇恨,同头陀一起挥着斧凿,损蚀着时光和石头。一线天光透入时,他们该是怎样的欣喜,仇恨就这样湮没在光明中……

蜜茶未尽,心中末了的豁然逐渐沉下。我惦记年轻人的旅途是多么孤苦无依。遗腹子本身就是一种不幸,更何况生来就继承复仇的意志,将自己懵懂的年少时光抹上阴郁,再拼上青春执剑寻仇。

当燕来雁去,春秋易时,你作为以天涯为家的行人早已黯淡了双眸、忘记了年岁,记得的只是自己的生日,因为那是可以推算出父亲离世之日的时间。当你忽视习得的风雨晴晦的知识、霜雪瘴疬的经验以及各种神奇的秘方,认为除了再将它们传授给别人已无丝毫用处时,你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期盼?也许,你希望明日到来的唯一理由就只是寻仇、复仇。

可是,年轻人,你知道什么呢?除了仇人的名字,你还知道什么呢?你甚至不知他的年龄相貌!你们未曾谋面,却自觉磨砺仇恨的剑刃,单单只为了父亲的遗言“这剑必须饮我的仇人的血” …… 你弃了故乡络着藤萝的篱笆和封在青苔中的晨汲的井,别了同样受伤的母亲,也打算放弃未完的青春吧!你把爱情给了你的剑,你把生命也要给了你并不了解的仇恨。即便乡愁如秋来潮汐,你也不愿承认,固执得像个玩偶。

何时,蜜茶已尽。合上书页,怅然起身。

我所惦记的年轻人,没有将剑指向仇人,他们一起开辟了新的道路,这是山前山后唯一的捷径。内心转而欣慰,这真是最好的结局了。

汪先生的文字就像是僧人长袖中散不完的檀香,空灵雅致;又像游人手中喝不尽的醇酿,令人痴醉。文章和蜜茶一样让我回味,唇齿留有香甜,脑中依旧遐想。

年轻人是被头陀的精神感动了吧!人是拥有一种认识自己善良本性的能力的,这种能力,最终淡化了基于血亲伦理的仇恨。汪先生平白如话的言语中透着美和真诚,善良平和是给我的最深刻的感悟。

复仇的年轻人的世界没有像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纷繁复杂、血雨腥风。年轻人也不像金庸江湖中的行者,恨到极致、疯狂无情。《笑傲江湖》中被仇恨扭曲了人性的林平之,便是一个极致无情的复仇者,让人恐惧。好在,年轻人与头陀的仇恨和解了,没有血腥冷酷。这是一个向往和善的世界。

忽而想起汪先生的另一篇《复仇》。

此篇之后,约三年余,汪先生做了第二篇《复仇》。“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此句题记作为第一篇《复仇》的精炼句,恰好合适。第一篇《复仇》像是在随心所欲的闲谈中产生,“给一个孩子讲的故事”,真真切切像一个故事。而我,读者,不就是这个“孩子”吗?说故事的也不仅仅是作者了,而是一位善良和蔼的长者。对于第二篇来说,与我交流的就是作者,少了点循循善诱的教诲。

借来第二篇的题记,留在我偏爱的第一篇中。

是否要重斟蜜茶,复坐一宿呢?总觉,缺了什么,是素竹吗?

看,北斗星已经高挂在窗子上了,它正看着这个宁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