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别人带来光——读《家风》
即使是一颗渺小的星星,也应当为自己能发光而感到自豪。 ——题记
家风,即一个家庭中的风气,承载着每一个家庭世世代代留传下来的精神风貌,如悬于屋中的明镜,如题于梁上的牌匾,时刻警醒着子孙,规范着子孙的一言一行。
家风是陆游口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精神,是朱伯庐笔下“恒念物力维艰”的克勤克俭,是包拯笔下“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的清正廉洁。而我家的家风,是“给别人带来光”。简简单单的六个字背后,沉淀着我自懂事至今近十年的思考。
儿时的一个夏日,天街夜色凉如水,奶奶常轻摇着蒲扇,用扇柄指着星星给我说故事:“人啊,就要像星星一样给别人带来光……”奶奶的声音,温柔而有力量,在耳边悠悠回荡着,年龄尚小的我虽然似懂非懂,那颗星星却开始悄悄在我心底闪光。长大后的我才知道,奶奶年轻时是一名蜡工,在工厂中制作蜡液,一斤斤的蜡成为了一根根蜡烛,在没有电灯的年代里为每一个家庭带去光明,也照亮了每一位家人黑暗的归途。奶奶的青春年华随蜡烛的燃烧而逝去,却在年复一年劳作的日子里给别人带来了光。
那时,我以为给别人带来光,就是让别人的夜晚不再黑暗。上小学时,我的爷爷在小区门口的门卫亭里值岗。门卫亭很小,只有巴掌大,里面有一张陈旧的扶手椅,头顶上有一颗灯泡,摇摇欲坠。对我而言每天最开心的就是去门卫亭接爷爷回家。一天,在回家的路上,我不解地问爷爷:“您为什么非要去值岗呢,在家歇歇不好吗?”他摇头说:“只要我去值岗,小区门口就会有光,摸黑回家的人就不会那么害怕了,给别人带来光,我心里也高兴。”又一个晚上,我在夜幕中回头看,那小小的门卫亭散发着一束柔和的光芒,在那个昏暗湿热的夜晚,给每一个晚归的人儿心灵上的光亮和慰藉。
那时我对家风的认识又有了一点改变,也许给别人带来光不只是让夜晚不再黑暗,更是让别人在夜晚的孤寂中感受到心灵的温暖与慰藉。
去年暴雨如注,洪水肆虐,但我的爸爸却义无反顾参加了抗洪工作。他发来了几张正在抗洪的照片,照片里,昔日平静的河流一改慈母的模样,黄浊的河水咆哮着,前呼后拥,推推搡搡撞向大地,耳边似乎传来澎湃的涛声,可谓“屯云翻浪欲摧滩”;照片里,大堤显得如此单薄,不堪一击,如峭壁边摇摇欲坠的石头,像风雨中飘摇的树叶,似惊涛骇浪中漂泊的一叶小舟;照片里,爸爸和同伴们正在往袋中填充砂石,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工作。这一刻,他们的脸上好像闪耀着一束光,这是风雨肆虐中“人在堤在”的坚定和始终不曾褪去的信仰。 他们的身后是万千群众,他们的身后是万家灯火,而他们用行动为人民建起一道钢铁长城。
爸爸用行动告诉我,给别人带来光,就是在危难时坚守自己的岗位,给别人带来安全感幸福感,让别人不再心慌,不再迷茫。
我家中的每个成员都在努力用实际行动“给别人带来光”,这样的家风如清泉,浇灌着我,我也开始学着他们的样子,尽自己所能给别人带来光。小学时我就积极参加学校的募捐活动,进入中学,面对去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向安徽红十字会机构捐出了自己的奖学金用于购买N95口罩,送到一线医护人员的手中。 我知道自己的力量可能如一颗星星一样渺小和微不足道,但我仍然为自己可以给别人带来光而自豪。
俗话说:好家风可撑门兴户,好家风可兴国安邦。“给别人带来光”这六个字,不仅是一种家风,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坚守,是我们家最珍贵的传家宝。
家训代代传,精神永不灭。愿这六个字伴我终生,更愿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比我的家庭成员们做得更好,将这个精神珍宝更好地传给下一代。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