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是一个富有传奇性的大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许多著名人物,他们都有着大智慧,大思想;写下了无数篇章给后世观摩、学习,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时代。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中国的史学家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
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作,完成它耗费了司马光和其助手约十九年的时间,其中包括了战国到五代1326年的历史,显现了惊人的意志和智慧。其中大部分都是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这给我们留下了有用的历史参考资料,并且给我们警示,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可见其有着多大的价值。
书中记载着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故事,手不释卷、开卷有益、刮目相待、吴下阿蒙、请君入瓮等等,这些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思想,可以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比如“文公不贪伐原之利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尔在外流亡很多年,当时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但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如果你以后做了晋 国国 君,将如何报答我?”重尔说:“我看你什么贵重的东西都有,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借你吉言,以后我果真做了晋国国君,在战场上相遇时,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后来,重尔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他也果然与楚国在中原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便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由此可见司马光是想让人们都学习这种守信誉、知恩图报的精神
还有《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秦孝公任用公孙鞅变法,法令已经制定,但还未公布。公孙鞅怕老百姓不信,便在国都咸阳集市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下令说谁能把他杠到北门去,便给他十金。老百姓觉得奇怪,也没有人敢去搬运。公孙鞅又下命令说:“能杠过去的人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便将此木挪到了北门,公孙鞅立即给了他五十金。此后,公孙鞅才颁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体现了说到就要做到, 以明言必有信的精神。
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伟人欣赏的作品必定有过人之处。
反观现在的社会人们过的是越来越好了,但人们的素质却越来越倒退,思想越来越金钱化,没有先辈们那求知的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望,晋代的车胤都可以用萤火虫做灯来读书,现在的人有了电灯却总做一些无谓的事,这是何等的悲哀。我们作为高中生是新时代的领航者,未来在等待着我们,可我们却没有去拥抱它,而去寻找的些诱惑着我们的东西。我们不是没有古人聪明,机智,有毅力,只是缺少一种精神,一种拼搏的、奋发向上的、引导我们前进的精神。就是这种精神才有了现在幸福的生活,舒适的环境。可这也让我们这新的一代慢慢忘却了这种精神,变得毫无目标,如无头苍蝇一般。在这本书中处处包含着这种精神等待我们去感悟,去发现,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这一精神,给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我们的未来更加充满光明。
我们的国家有着太多的文化和知识等着我们去了解,去发现,去发扬光大,所以我们不能忘却那些过去的著作,应当细细品尝,慢慢回味体会其中的精神,使我们了解做人,了解为人处世之道,从而创造美好的明天。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