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春天,空军装备研究所接到军委紧急命令,要在短期内完成中国轨道号项目,把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送上太空。军装所的孩子们为此欢欣鼓舞,但又必须守口如瓶。这些从小就立志要飞向蓝天、保卫国家的少年,在父母一辈模范的引导下,最终将自己融入伟大的事业,并由此成长为努力、坚守、正直和懂得关爱的年轻一代。而他们所参与的那些发明和发现,不但会让中国人在太空中画出一条自己的轨道,还将会在更多方面改变这个世界的面貌”。

看到这样的简介,我顿时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打开了这本书,穿越到了过去。

作品起笔于1972年乍暖还寒的初春,描写以“小岩”为主角的一群孩子在空军第六军事装备研究所(军装所)部队大院的童年成长。这个童年成长环境本身即构成了极具新异感的故事背景。军装所接到任务,参与宇航员上太空的714工程项目“中国轨道号”。文中,溶液计算机,皮层通信,捕捉红微子、空间扭力矩等科学阐释一丝不苟,呈现了科幻小说的味道。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故事并没有走向科幻小说的幻想场景,儿童也并未塑造成许多少儿科幻小说中人类危机时刻的拯救者,而是以质朴的书写讲述了这一成长环境下儿童的所见所闻与儿童的自然成长。显然,这部儿童小说的定位是独特的,它并非少儿科幻小说,而是一部科学背景下的儿童成长小说。

作品所展示的,不是科幻的奇妙,而是科学本身的奇妙。科学元素架构出一个独特的儿童成长环境,科学的魅力潜移默化浸润着儿童的人生观,参与着儿童的成长。作品描写了科研部队大院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多位对小岩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的成人,新所长顾正平,水文专家四大爷,科学怪人老汪等科学家,共同构成一个有知识、有见地、有追求的榜样群体。他们赋予孩子们的,是一种无形的成长气场。在这样的气场中,孩子们勤奋,好学,肯钻研,有大志。他们的童年游戏,以数学的方式破解地图谜题,手工制作火星沙盘,模拟火星登陆夏令营等,闪耀着强烈好奇心和智慧火花;他们也将自己视为伟大科学事业的接棒者,会主动配合成人的科研工作,主动遵守部队大院的保密纪律。

这些成长经历,与大多数儿童的生活拉开了距离,呈现出类于幻想的神秘魅力,展现了另一个由科学点亮的世界。在这群心细如发、善于观察思考的孩子眼中,世界也变得更加丰富而奇妙。孩子们身处这样一个充满家国情怀的成长环境,与这样一个优秀的群体的交流,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和胸襟,促成了孩子们怀抱远大志向的童年。

作者也曾说过:“那些年,我们经常想关于21世纪的事情:脑声通信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步行机代替汽车在道路和小河上大踏步的奔跑;小型扑翼机扇动着翅膀飞过山峦;子弹头一样的高速列车从马里亚纳海沟穿过大洋到达美洲;月球上建立起整排的原子能发电站;陆地面积在逐渐减少,未来的孩子也许会在巨大玻璃穹顶下的海底学校上学……每当想到这些,就觉得我们这一生充满了希望” 所以作者和他的小伙伴为之而奋斗。而现在,作者所想的事物我们差不多都实现了。我们是21世纪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更应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