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记得第一次拜读龙应台的作品是在初一,一篇感人至深的《目送》将我领入了她的世界。

 龙应台出生于台湾高雄,是一位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的作家。1986年出版《野火集》,抨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轰动台湾。当月再版二十四次,对台湾社会产生巨大影响。1999年,任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2003年以来,她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南方人物周刊》“中国五十位最具影响力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1985年12月生于台湾。八个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国,儿子十五岁即走遍大半个地球,对许多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相差三十年的两代人,母子俩同时也代表两个不同的国家,中间横着东西方文化。等龙应台回到安安身边的时候,却发现那个小男孩已长大成人,并开始冷淡甚至排斥地看着自己的母亲。于是龙应台决定重新认识这个大男孩。母子俩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书信沟通,并记录于书。结果呢,也正像书中所说的,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儿子,也是重新认识了人生中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

 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触动。往小里说,我感觉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难以消除,但不是不能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不能只停留在那些不痛不痒的嘘寒问暖:吃了吗——嗯。功课做了吗——嗯。没和弟弟吵架吧——没。不缺钱用吧——嗯。三年,真的不短。更多的是交心的谈论,让彼此了解对方才是解决代沟的最好方法。我学会了怎样在青春期中与父母交流,怎样维系和父母的关系。孩子要更加体谅父母,而父母也要学着研究,解读孩子的心。

 另外让我触动的是两代人人生观、世界观的差距,当然也是两国文化的差异。它包含的内容可谓千万。从严肃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到微不足道的生活常规细节,诠释着亲情,又透着浓烈的教育味道。只是在文章中母子俩都站在一种欧洲人的视角看待一切。当然龙应台更台式一些。不过她一直强调自己是世界公民。

 这样一本书让迷惘中的我迅速清醒过来,让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重新找到了方向。书中的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和五分认真。语气和态度最接近现在的我们。而母亲则有八分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对儿子的变化研究认真。三年的书信打破了东西方文化之墙,也打破了母子之间名叫代沟的墙。龙应台“认识了人生中第一个十八岁的人”,而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而我呢,也重新认识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