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坎坷的一生。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代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坎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故事以高加林同刘巧珍,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展开了对整个故事的叙述,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封面上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我认为这句话正是对高加林人生的总结,从民办教师到农民,从农民到新闻干事,从城市到农村,高加林的人生正是他一次次选择出来的。
主人公高加林让人又爱又恨,他身上存在着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他在生活和出身上或许不如他人,但在精神上,他超越了太多人,很多人都不如他。从民办教师到农民,他的人生遭遇了巨大挫折,他没有放弃,他在挣扎。
虽然他生长在农村,但是他渴望去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他代表了城乡地区的所有知识分子,他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从他去县城卖馒头却不叫卖,在大街上遇见同学很尴尬,去掏粪却怕遇见同学家长,可以看出,他有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那份骄傲和虚荣。
从农村到城市不仅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小说上下篇的分界点。故事中的高加林,他有自己的理想、感情和人生观,他不愿像他的自己父辈们那样,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一辈子都生活在黄土地上,他有知识、有文化,他想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气质——积极上进、不满足于现状。但是高加林的努力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倒被现实给“嘲弄”了: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的民办教师地位被无缘无故的挤掉,唯一能够让自己成功的的机会也消失了,他痛苦、伤心、愤懑。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与高家庄这个落后、愚昧、闭塞的小山村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高加林进城的心理成为必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终于踏进了城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能让他施展才干,尽情挥洒才华的天地;生活的召唤,理想的憧憬,使他干劲十足。深夜抢险救灾,不顾疲劳连夜改写报道,他真正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着,拼搏着。
小说的结局呢,高加林奋斗的结果是又回到了农村,事业、爱情都失去了。一切回到了起点。前后的巨大反差让人不禁感叹惋惜。可如果让我们选择结局也一样,这因为人的局限性和知识分子的局限性。
路遥关注了城乡交叉地带的知识分子的迷茫,这也是现代应该关注的问题,书中还有利己主义的黄亚萍、趋炎附势的马占胜、首先富起来的刘立本和因为关系当上民办教师的三星、淳朴的高玉德夫妇,那个时代在离我们远去,但那些人、那些事在重演,这就是人生。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读者,依然会被朴实、美丽的巧珍感动,会为她的善良以及为爱甘愿奉献一切的纯真而赞叹不已,但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以她为榜样,只求付出不问回报了。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在理想和现实两者之间,毫不犹豫地选取后者,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悲哀。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