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读《三国演义》有感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作为一本历史类小说,他的开篇就以简洁却不失气势的语言总扩了变化莫测的历史趋势,同时也巧妙地引出了书中魏蜀吴三国分天下的趋势;作为一本小说,它情节层层递进,同时具有一定的科幻神话色彩,极具故事性。
然而,仅凭这些,是无法在这过去不可胜数的历史类小说中脱颖而出的,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它能够为后人所赞颂,成为鼎鼎有名的四大名着的呢?
终于在这个暑假,我有幸在书店购得一本精装版《三国演义》,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了它,我并未读前言和简介,因为我想怀揣着一颗敬畏与好奇的心去用心感受它,用自己的不断推测和反复诵读来理解它。
读了一些篇章,我发现三国演义虽然体裁是文言文,但并不像其他文言小说一样晦涩难懂,它的文言句式并不复杂,语言虽然有些华丽,但常人皆可知其大意。金庸先生曾说过,写小说一定要让大众看得懂,否则这本小说不能称之为好小说。仅凭这一点,《三国演义》就已胜出大半小说。同时,《三国演义》用其朴实的语言构造了为后世传颂上百年的名言佳句:“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这一简洁易懂的古风,简直就是三国演义的最好简介。同时,三国演义也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也引用了一些历史史实,如诸葛亮为后人所传颂的《隆中对》和《出师表》在其中皆有篇幅。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的特点更为鲜明,他将那些冰冷的历史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其中关羽、刘备等人至仁至义的形象被后世赞颂,关二爷的忠义形象,深入人心,各地都建有关公庙来祭祀关羽。书中的刘备看似懦弱似乎并没有什么超群的惊世绝伦之才,但却做了蜀国君主,凭的到底是什么呢?我将书中关于刘备的描写诵读一遍,才发现这并不是偶然,他虽无文武之才,却有一颗仁德之心,他礼贤下士,知错就改,周围的人才敬重他,肯为他浴血沙场;诸葛亮可谓是三国时期的绝世人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最后却遗憾而终,通读全文,寻其原因,才发现他自己虽有通天文知地理之大材却并不知用人之道,书中开始埋下伏笔:他知道关羽曾受恩于曹操,却仍令其守华容道;令马谓守街亭,最终只能挥泪斩马谓……这一个个冰冷的历史人物,让它叙述的有血有肉,令我感触匪浅。
读名著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在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下,自内而外的发出儒雅的气息,变得知书达礼,心胸宽广,同时也更富有智慧。读完了《三国演义》,我只想说:《三国演义》入选四大名著,可谓当之无愧!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