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葬花亦心伤----《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的梦,让那花开千年,在那花开的背后……谁穿过了他们的梦?手起,琴响。一曲《狂凝眉》。 ----题记
“谦纸慌谬言,一把辛酸泪。皆云息者痴,谁结其中味。”诵吟,曹雪芹用笔墨叙了一场红楼梦,恍然惊醒,却不知早已泪流满面……
贾府中记叙了人物的心灵,它是一个由富贵堂皇走向没落哀败的大家庭。但这一看似美丽的府却在深处是那么的丑陋。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府中人物之间的暗地斗争;而最令人悲的往往是那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可念却不可得的爱情。
黛玉曾尖刻过,宝玉也曾放荡过,痴迷过。但他们用生命和心血坚守着那份纯真的爱。这爱,荡涤了封建的礼教,冲破了世俗的牢笼;这爱,寄托了后来人的美好向往,象征着世间自有真情在;这爱,使“红楼”花开千年。
但这爱却抵抗不了世俗的门当户对,再有情的二人,没有人们的祝福最终也只不过是曲终人散罢了。薛宝钗无奈之下也成为断绝黛玉和宝玉爱的最终利器。也许很多人看到的仅仅只是黛玉的伤心致死,宝玉的痛心出家,却没人注意过宝钗遭弃成为独守空房的妇人。宝钗没有华丽的衣饰,但却受家庭左右摆布。
世人都说宝钗端庄,却不知她只想守一缕冷香,静立人世。看过兴衰,历过炎凉,约过荣誉,自然不再留恋繁华。至于伤春悲秋,或许在她心里,早知道那不过是惘然罢了。为了家族,东方再恶,也仍笑脸相迎。
红楼,一场充满着封建礼教的梦。书中的人物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若说“红楼”是曹雪芹的亲身经历的描述,那我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一个伤情女子失去男子的痛苦。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这本书何尝不是一面镜子,照出人性,照出黑暗。
书声,花语。一卷厚厚的故事,翻来覆去地咀嚼,满口的醇香,在唇齿之间游戈。《红楼梦》如花儿一样,使人醉了,梦醉了,在半睡半醒之时,我想到在花开的背后是曹雪芹把毕生的心血抛洒在《红楼梦》中,说“痴”?说“痴”。
【第2篇】
父母之爱,则计之而深远
——读《红楼梦》有感
在红楼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贾府子孙的教育之别。俗话说:父母之爱,则计之而深远。因为每个人都是鲜明地生活个体,思维习惯方法都大相径庭。其中令我最深刻的就是刘姥姥救巧姐和黛玉戏笑王夫人。
刘姥姥本是农村妇女,原是与贾府这样的高门显赫大家族是没有关系的,但在故事的结尾,本书十二金钗中最后一个金钗“巧姐”却是被刘姥姥所救。刘姥姥她变卖土地,辛苦劳作,终于赎出巧姐,算是全书中的一个善点了。
而巧姐能有今日,也是那日她母亲凤姐种下的结果。
作为家底并不殷实,生活已经贫苦到吃了上顿没下端的乡下庄稼人,刘姥姥带着孩子讨些儿饭来。她与板儿来到大观园,为的是讨主人开心要点钱。此时,刘姥姥的能说会道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不仅体现在各路主子的极力奉承,还体现在她卖力的表演中。再读经典的宴席之戏,刘姥姥高声道:“老刘,老刘,食大如牛,吃个母猪不抬头!”脱口而出的乡间俚语,是如此粗略,竟逗得众人先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各各哈哈大笑。众人的反应被作者写的活灵活现,生动自然。读到这儿,我也不由得哈哈大笑。
可她真的是乐呵呵而无芥蒂吗?自然不是一切都是为了生活罢了。如果不是天灾人祸和繁重税务使得生活难以为继,她又怎么可能成为刘姥姥呢?
而且,她的低头也有贵人相助。是谁呢?是接济她二十两大银,提点她逗人取笑的凤姐。
就是这样圆滑而精明的女人种下的“善果”,为她女儿觅得徒婿,安稳度过余生。刘姥姥初次登门拜访见面,不好空手去,便拿了一筐自家中的麦子,而凤姐看到了,非但没有瞧不起,反倒说了一套漂亮话,让祖孙俩放松下来,吃了一次好饭。作者对两人对话的神态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将刘姥姥的朴实,憨,搞笑,紧张写得生动形象,用微妙的语言描写体现两人的所及差异。“刘姥姥堆着笑”,“附着话”等字写得隐晦又现实,或许她根本不愿经历这样的人情世故,或许她也难为情,怕麻烦别人,可又能如何呢?作者的这一番描写与塑造,风趣又心酸。
贾府落魄之后,巧姐被送到妓院接客。刘姥姥拿着为数不多的金银去向老板讨价还价,哪知还要另被加价。于是,刘姥姥回去变卖土地赎救了巧姐。巧姐的名字是刘姥姥取的,人也是她救的。
佛说:“过去,现在,将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果报应,皆是人们自己决定的。”凤姐的善果将来也的确在她女儿身上开花。
黛玉本是贾府的表小姐,因母亲离世,才来到祖母家里。寄人篱下的林妹妹,虽有着长辈的宠爱,却因着是外来客没有基础,难免被人欺负。
从前凤姐姐组织家里的女眷看戏,史湘云指着某个戏班子说像林姐姐,虽各各心怀鬼胎,却不好打破局面,竟无一人圆回话面。林黛玉气愤不已,便先行离开了。在封建礼教的社会,女子的贞节和名声是多么的重要,史湘云是缺少情商还是贵族小姐的气度与见识呢?
元妃省亲给每位妹妹送戴花。众妹妹都带上了,只剩了二朵送林黛玉,林黛玉问道:“是单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妈妈回答道:“都有了,这两朵是姑娘的了”便将两朵戴花扔回盒子里。有些人竟觉得这是无理取闹,强词夺理,小气。可我恰有不同的观点。正同为我们从第三者的方向看待问题,可宫里娘娘,再怎么分,也不会分到最后一个。更何说,林家算是官流人家,有官府爵位,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林家对林妹妹的学识,修养,才干和心胸都有所培养。很多人觉得林妹妹矫情,不大方,不懂人情世故。若是真的如此,书中处处描写她的举止大方的例子又是从何而来呢?
父母之爱则计之而深远。不管是凤姐还是林父,他们都是用一种自己的爱来保护子女。
【第3篇】
《红楼梦》读后感
鲁迅曾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
——题记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读过的人未尝不感慨贾府落败的荒唐宛如大梦一场,也未尝不感慨曹雪芹先生高超传神的笔法。在整本书中最为有趣的便是贾宝玉、林黛玉还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恍若梦境一般的故事。
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爱妒和娇痴,可是却因为母亲对她说过一番话然后使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她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她的眼泪,她有着对花落泪,见月伤怀的多愁善感的性格,在潇湘馆中,终日以泪洗面,最后终于泪尽而亡。只因前世说过“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不过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而且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这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是在那个时代也是非常可贵的。
薛宝钗的性情和林黛玉截然相反。她城府很深,有心计会做人,真是“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掩盖起来,在别人面前装得特别老实,但仍能在极度复杂的大家族中混得如鱼得水,以至于从来爱挑剔的赵姨娘也称赞她,这点我还真是敬佩她。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林黛玉是比不上薛宝钗的。不过薛宝钗比不上林黛玉的一点就是——宝钗是封建礼教的捍卫者。深信“金玉良缘”。以至于与宝玉结婚没多久,宝玉就离家出走,落得个守活寡的悲惨命运。
这两个美女各有千秋,但结局都是悲剧!有些人非常喜欢黛玉,就觉得宝钗过于圆滑世故,少了黛玉天然的仙气;而过分喜欢宝钗的,觉得黛玉体弱多病,不如宝钗的健康之美。其实她们的美丽是完全两种不同风格的。宝钗也有着先天不足之症,所以病根一发作,就要服用“冷香丸”。黛玉的生命用来葬花、作诗,而宝钗却着重于“做人”。如果说黛玉有着出世的脱俗之美,那宝钗就有着入世的世俗之美。
读完这本书可真谓“说到心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