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自清经典散文》有感

要说对朱自清先生的初印象,自然是出现在课本中耳熟能详的《春》和《荷塘月色》了。

那时年幼,只记得春日里嫩嫩的,绿绿的,刚冒出泥土的小草;记得像火,像霞,像雪的桃花杏花梨花;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初春的雨;记得带着泥土新翻气息和青草芳香的风,吹远了牛背上牧童的笛声。现在却明白了,拿着风筝玩耍的孩童们是浮躁世界中难得的纯真;家家户户升起的炊烟是生活中平平淡淡的幸福;雨后泥土中冒出的新芽,悄然绽放的花骨朵是生命中的希望。

风吹远,月光如流水,流入这一片似青烟笼着的荷塘。远处的群山朦胧的映在树梢,空中飘着如雾似的云,虽说轻薄并未遮住月的皎洁,但却让眼前的美景如梦似幻了起来。满月的辉映下,一束束月光透过池塘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形成一个个光点。它敲打在夏夜平静的水面上;跳跃在一个个青绿的裙摆上;投射在一粒粒明珠上。“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有人评价这一段描写,其词藻华丽,女性化的描写反倒起到了反作用显得庸俗,但在我看来,不管是华丽也好,庸俗也好,让我所能联想到的仅是炎热夏日里清新的荷罢了。细细品读,先生所描写的,正是夏日那荷盛开的最好时候,如同少女般青涩,却又带着对美好的向往那样欣欣向荣。蛙声此起彼伏的响着,而先生却是平静了下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此时,我体会到了他的孤独。

随着“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网络上的流行,让我又再次回温了《背影》这一篇散文。初读时,只体会到了那父爱之中浅显的部分,再读时,却是感慨万分。“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品读这一段文字时,我依稀能看见,在人群熙熙攘攘的车站里,听着商贩叫卖的喊声和即将分别的哭泣声,身边飘荡起了人们不停搬运行李时带起的灰尘。一个微胖身子的父亲,努力的想要爬上月台,只为给他即将远去的儿子买点橘子。泪盈满了眼眶,纷杂的场景也无声了起来。是啊,父爱是无声的,父亲不常表达,又遇家道中落,每日奔波,对儿子的思念和爱都体现在了这沉重的背影上。“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是父爱的小小缩影,是作为父亲承担起的责任,也是人生中饱经风霜的一段旅程。对于人生和岁月的流逝,先生的《匆匆》给出了很好的解答。

当你5岁时,一年只是你的五分之一罢了;但当你50岁时,一年却是你的五十分之一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先生感叹于时间的流逝,回忆着随时间流逝的人和事物。岁月流转往往是无迹可寻的,它在太阳东升西落的余晖中悄悄的溜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的一生正如先生所说:“赤裸裸的来,也终将赤裸裸的去,我们又留下了什么痕迹呢?”容颜会老去,四季不会停,南山的风吹散了谷堆,北海的水淹没了墓碑。万物皆是运动的,我们的日子为何一去不复返呢?指缝很宽,时间很瘦,它总是不知不觉在指缝中溜走。人生是一段短暂的旅程,不妨大胆些,去看自己未看过的风景,去留住每一个身边的美好,去追寻一个未完成的梦,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我们也许会彷徨,也许会不知所措,也许会因为悔恨想回到过去。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活在当下,展望未来才是我们的方向。想要将来不在叹息中闪过,不在无聊和空虚中感慨旧时的不努力,不在回想中觉得自己白白走了一回。这一年,我们也终将收拾好行囊,奔向属于我们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