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不屈不挠,永不言败 ——《堂吉诃德》读后感
中世纪的欧洲,那是一个辉煌灿烂的“骑士时代”,西班牙的骑士们,他们身披盔甲,骑着战马,手持长矛,他们帮助弱小,待人公正,热爱家园,保卫自己的的国家,颠覆和驱逐了阿拉伯人的统治,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雄霸欧洲,远征美洲,他们对领主绝对忠诚,对梦中情人绝对尊重,“骑士精神”令人向往,那个时代令人怀念。
堂吉诃德对骑士精神的向往与骑士生活的迷恋,达到了痴狂的地步。可他生在了16世纪下半叶的西班牙,那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堂吉诃德痴迷于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常常幻想自己是一位中世纪的骑士。他原名阿隆索·吉哈诺,却自封为堂·吉诃德·德·拉曼恰。这个瘦削的小贵族,于是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找到一把生了锈的长矛,带着破了大洞的头盔,要去除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完成一个骑士的使命。他还雇一位名为桑丘的农民为仆人,又把邻村一位挤奶姑娘想象为他的梦中情人,给他取名为“杜尔西内娅”,他便带着仆人踏上了冒险事业。
这一路他闹了许多笑话,做了许多荒唐至极的事,却沉迷其中,执着的认为自己是一位中世纪的骑士。初读这本书,我看到的堂吉诃德是一个荒唐、疯癫,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疯子。他把旅店当做城堡,将羊群当作军队,将罪犯当作被迫害的绅士,它永远对着臆想的敌人乱战一阵,好心不得好报,最终和桑丘吃尽苦头,辗转回乡,一病不起。他终于明白自己过去是一个疯子,明白骑士小说害人不浅,在悔恨中死去。
这是一个多么荒诞的故事呀,可它的背后是时代的变化,是社会的变化。堂吉诃德荒诞的躯壳下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岸的骑士精神。他看似荒诞癫狂,内心却淳朴热烈,他的精神是真正的骑士精神: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精神,诚实公正。倘若在中世纪,他确是一位骑士。而堂吉诃德的时代,欧洲的商业资本兴起,封建制度落没,骑士的英雄事业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生活在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交替时期。那时,西班牙流行这许多粗制滥造、荒谬愚昧的骑士小说,骑士精神被丑化,他们不再是忠于领主,热爱家园正义的勇者,而成了打家劫舍的强盗,骑士文学越发庸俗。塞万提斯写作的初衷是“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但显然,它所传达的内涵远不止这些。
“懒惰胜过勤勉安逸胜过操劳丑陋胜过美德傲慢胜过勇气理论代替了战斗的实践,游侠骑士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辉煌的过去”,这本书所传达的是对真正骑士精神的怀念。骑士们一手执矛,一手持盾,盾掩护着旧世界,矛却刺向了新世界。
细细品读完这部作品,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那个骑着驴跟在堂吉诃德身后的桑丘,他本来是一个普通农民,被堂吉诃德说服成了他的仆人。
桑丘是一个矮胖的农民,指望着能通过游侠冒险当上一个海岛总督。这里我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狭隘自私,但他也有着与唐吉诃德恰恰相反的冷静与清醒。在他眼里,羊群就是羊群,不是军队;旅店就是旅店,不是城堡。堂吉诃德开始冒险前,桑丘总会阻拦一番。在小说的前后,桑丘对堂吉诃德态度的转变也令我颇有感触。开始时,他只希望找个机会发财,在暗地里咒骂游侠骑士疯狂的幻想;慢慢地,他进一步了解了唐吉诃德的为人,开始喜欢他的好心肠。尽管他吃尽苦头,也没有得到半份工钱,但是都没有抛弃它的主人唐吉诃德。这不正是感人至深的忠诚与友谊吗?
桑丘目光短浅,胆小怕事,处处为自己打算,却又讲求实际,冷静清醒,他时时在提醒堂吉诃德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中,同时有着骑士的精神,他勇敢忠诚,一直忠于自己的主人唐吉诃德,至始至终未抛弃他。这是桑丘人性中的闪光点。
“人们的最基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堂吉诃德的执着,正直,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看到了桑丘的冷静,忠诚。也许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对堂吉诃德做的一切哈哈大笑,然而他的令人敬佩品质在如今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所剩无几了。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都能像堂吉诃德一样对自己的梦想不抛弃不放弃,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
【第2篇】
“所谓的勇敢,不过是介于鲁莽的怯懦之间的一种美德。不过宁可勇敢过头而鲁莽,不要勇敢不足而怯懦”
——《堂吉诃德》读后感
题记中的这句话来自于塞万提斯的小说人物“堂吉诃德”。正是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高度的,甚至有些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概括了这位主人公的一生。
堂吉诃德是一位穷乡绅,因沉迷于骑士小说而多次出行冒险,模仿小说中英勇的骑士,和自己的仆人“桑丘”一起,与自己假象的敌人奋战,行侠仗义。瘦弱的堂吉诃德屡战屡败,但是这并没有击垮他,他总是骑上自己的瘦马,继续前行。
望着堂吉诃德的身影,他的形象逐渐充实,理想的棱角如此分明。
初读时,我不经感到,堂吉诃德心中的那点理想不就像他那不堪一击的盔甲和骨瘦嶙峋的老马吗?但是当我一遍遍的看到倒下的堂吉诃德再次冲向“敌人”,心里便受到强烈的震撼。堂吉诃德对于自己的理想是坚定的,就像他在面对巨大的风车时,即便没有胜利的可能,他也要向着自己的“目标”发起冲锋。有人认为这正是作者对于盲目理想的讽刺,可是对于理想有如此执着的追求,又有几人可以做到?当我们沉沦于现实,堂吉诃德选择拿起破旧的盾牌,生锈的长剑,向着理想进发;当我们被他人的想法禁锢,堂吉诃德不顾村中人的嘲笑,决意成为一名骑士;当我们为现实所迫,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时,只能发出一声卑微的叹息,同样卑微的堂吉诃德却突破了现实的骨感,努力着,向自己心中的彼岸。当我们讥讽堂吉诃德精神的鲁莽时,是否也曾想过,怯懦难道胜于此吗?我们无法对于他是否击败了他“假想”敌人多加评论,因为在精神的对决中,也只在精神的对决中,他胜利了。
即使我赞颂他的精神,但在阅读时,我也对堂吉诃德式的理想进行过现实主义的拷问。他的一生是穷苦的,难道这是理想的胜利?他到死也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骑士,他的努力不是没有成功吗?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鲁莽的做法真的有可能吗?这也是多数读者的疑问。从作者来说,穷困一生的他在理想与现实间可能也有过痛苦的挣扎,由此,《堂吉诃德》的问世带有这种程度的思考。通过对于堂吉诃德不断深入的了解,我逐渐感知到,堂吉诃德的精神是否伟大,可能是一个双面的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长久以来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博弈。我在阅读时矛盾的,不停变化的对于他的评价,正是心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正在进行较量啊!
因此,我也意识到,如果要对堂吉诃德精神有更加充分的认识,就必须看到他鲁莽式勇敢不足的一面。如果我们总像堂吉诃德一样,不顾一切地“向敌人进攻”,那我们也有可能像他一样,毫无所获而遍体鳞伤。正如中国的一句老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与堂吉诃德精神相比,这可能略显狡黠,但是正真的智慧便是知退让,在时机合适时在出击。这种现实的考量并非过于世故,从堂吉诃德的屡次的失败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如果不讲究方法而一味地前进,就很难达到我们的目标。对于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不再需要骑士一般的无畏的勇敢,而更需要机智的头脑、灵活的思维。但是堂吉诃德精神依然有它的价值,现实主义不意味着怯懦,而是适时而进。在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前,在我们觉得难以完成任务时,或许拿出堂吉诃德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拥有战胜这些困难的勇气,而不至于不战而退。
在临死前,堂吉诃德认识到自己疯子一般的人生,感到无比后悔,并不再相信任何骑士小说。塞万提斯在最后让这位矛盾的人物跪倒于现实面前,也应该是对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思考。有人说,这是现实主义的胜利,但是从唯美的理想主义来说,他的过程是美的。
塞万提斯成功地剖析了一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主义的“堂吉诃德”,他正在和现实主义的“敌人”战斗。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