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月亮。”
当初买《月亮与六便士》时是冲着这句话来着,可翻遍了书也没有找到这句话,后来才发现,这只是句书评。
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些人理解道,追逐梦想的时候,要脚踏实地,追求本真,不忘本来。正如书中所说:“抬头仰望天空时,莫忘脚下的六便士。”而我的想法与此有所出入。对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来说,过往的生活,获得的利益就像地上的六便士,而看似不切实际的画家梦就是那轮焕彩生辉的月亮,六便士无法动摇他追逐月亮的决心,也无法阻挡他追逐月光的脚步,六便士是生活的俗套,月亮是理想的远方。奇也怪哉,明明已是步入中年的主人公偏偏让我品味出几分少年意气。
大多数人——平凡的上班族,人已中年,已婚,家庭美满,脚踏实地的赚钱养家糊口。本书中的主人公正是如此。只不过, 有一天他忽然顺应了自己的心声,只留下一张纸条,就此舍弃一切,离家出走。一意追寻对画画的热爱,这不正是少年吗?不是无知所以无畏,而是有知,仍然有畏。“如果热爱与众望所归背道而驰,那么我选择我热爱的一切。”
在一边感叹他的勇气的同时,可又不禁陷入对他的厌烦,我常常在心中质问他。
“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
“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他冷冰冰的说。
“难道你连爱情也可以抛弃吗?”
“爱情只会阻碍我的画画”
他是自私的可似乎也是无辜的,他没有损害别人的利益,只是舍弃了他自己的。他只是选择了梦想,他眼中没有任何人,也没有自己。他在伟大的不幸和平庸的幸福中选择了前者。如此矛盾的结合体只有在少年身上才不会突兀。
施特略夫-说过一段话“你为什么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便地就能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能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创造出来。”于是斯特里克兰德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皆为利往时,坚持他的节奏,秉持他的无畏,一切世人眼中的痛苦,与他都甘之如饴,这份不被理解却仍倔强逆行的孤勇不正是少年吗?你选择的路一定要是自己喜欢的,月亮好,那便选择月亮吧!任性吗?谁让你是少年呢!别管别人说什么。
这让我突然想起了明熹宗,纵然万千河山,独爱木工;菲利普·帕特为何遭受纽约政府的拘禁和指控也要完成空行走;马瑞娜·阿布拉莫维克为何被评为“为艺术抛弃道德准则的疯子”也要进行行为艺术;梵高为何割耳、自杀;王尔德又为何坐牢。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们抬头看见了月光。是怎样的少年意气支持,才能抛弃六便士,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依然自得?还是被困于六便士里,短暂的驻足赏月,低头捡起六便士?斯特里克兰德为什么要烧掉那幅惊世之作的屋子?因为最丰满的愉悦快慰早已在创作时候就产生了,而不是画作背后创造的价值。直至生命尽头,斯特里克兰德依旧是个少年。
少年就是少年,对梦想、逆境不妥协,有着奋勇前行的决然,只因我们是少年。
愿我们终究成为想成为的人,而不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