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的愿望大都如此。

——《围城》

《围城》是钱锺书先生的长篇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小说是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批归国留学生的讽刺批判,对国统区众生相的抨击,展现出对人物病态性格的剖析,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他们(书中众人)游离狼烟之外,大多崇洋,骨子里却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思想;他们庸俗,虚荣,无聊,斗争;他们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冲出围城,却再入围城,没有了局……

一.炉火纯青的语言运用,精妙的比喻

钱锺书在这“缁铢积累”的《围城》中,其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别的且不说,其中比喻用得极妙,或恰如其分,或新奇不已,或极具讽刺。开篇的一个景色描写“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了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用词极其妥帖,极其具想象力;“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使人身临其境,不禁频频点头;“人涂脂抹粉的脸,经不起酒饭蒸出来的汗气,和咬嚼运动的震掀,不免像黄梅时节的墙壁。”让人忍俊不禁;“伙计忙伸指头按着这嫩肥软白的东西,轻轻一捺,在肉面的尘垢上划了一条乌光油润的痕迹,像新浇的柏油路,一壁说:没有什么呀!”还有之后店老板劝告道:“这不是虫呀,没关系的,这叫‘肉芽’——‘肉’——‘芽’。”这些极妙到令人绝倒的比喻,真是“添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比比皆是,随处可拾,不复赘述。

二.人物的塑造与“围城”

《围城》成功塑造了一大批留学回国的中高级知识分子形象。以主角方鸿渐为例,他是个“不讨厌,但毫无用处”的人。他生活散漫,不理学业,却在父母和准岳父母的双层威压下买个假文凭敷衍了事。他与苏文纨暧昧,又与唐晓芙来往亲密,感情终结后又因性格懦弱,才学不足,在三闾大学落了个灰头土脸,他与孙小姐结婚后,两家人相看相厌,甚至女仆也不服从他的命令……生活处处都似乎与他相对,学业,事业,婚姻,以及更多的“围城”,他想出去却又不敢出去,他也没有能力出去,他将永远被困其中。其他的人物,孙柔嘉暗自阴柔且柔以克刚;苏文纨自命清高,而实则媚俗;李梅庭,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高松年,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或许只有一个聪慧的,天然的,真正的女孩子唐晓芙。他们庸俗,卑鄙,无聊,虚荣,斗争,懦弱,欺诈,以及无奈。他们几乎所有人都在努力地冲出围城,主动进入另一个围城。

他们不断地追求,以及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认为走入了方鸿渐的围城——花前月下的亲吻,却在第二天就收到他的道歉信——婉拒信;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变得市井势利后,连方鸿渐都大吃一惊,昔日的“苏小妹”却在这座围城中自得其乐;方鸿渐并不爱孙柔嘉,可他却糊里糊涂地与她一同走进婚姻的围城,夫妻不合,家庭不幸。

正如全书结尾的那只祖传老钟,每小时“只慢7分钟的”很准的钟,这会儿已慢了一个钟头。一个钟头前,方鸿渐和孙柔嘉都在为对方安排着想,一个钟头后,两人大打出手,人仰马翻,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对人生包涵的讽刺和感伤,超过了一切语言,一切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