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信安好,勿忘心安

——读《木棉流年》有感

“城市的夜晚不适合看星星,就像你的心不适合谈安定......”

歌词在悠悠的旋律中缓缓萦绕进心里,烙印在脑海中,变成一声轻轻的叹息。提起笔时外面还是黄昏,夕阳如血,喧哗依然。汽车的鸣笛不时响起,在车流中人们显得那么渺小,这让我想起了汪峰《存在》中的歌词:“谁知道我们该梦归何处?谁明白尊严已沦为何物,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 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我该如何存在?”

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也许这才是当代人最应该思考的事情吧。也许是城市太过烦躁了,当人们行走在街道上,步伐总不免匆匆,没有时间思考,没时间为自己而活着,甚至连哭泣都成了奢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忽然想找一个有海的地方,听听海风吹过耳畔的声音,然后,在海风中听着一位老者讲讲故事,关于这片海,关于那些人。

然后,我便遇见了这本书,就像人的生老病死,就像,草木枯荣,发生的顺其自然。

于是,便有目睹了,一场波澜,我想说,即使年华已流逝在季节变换中,就连当时的月光也换了拨人看,可那份感动依然存在着。

“人世枯荣与兴亡,瞬息化沧桑。云烟过往朝复暮,残梦已渺茫。今霄荒城明月光,照我独彷徨。”在光阴的角落总封存着一些被世人遗忘了的往事,也许,作者正是希望给这个麻木了的世界,寻找一些光明与爱。所以,才会用笔来触及自己一直不敢提及的家乡——鼓浪屿,作者说:“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开始写起了自己的家乡,那么,笔触一定是真挚而感激的,因为,我不敢亵渎了我的家乡。”所以《木棉流年》注定不是一本文学快餐,它应该静下心来读,就像书中主人公的名字“阿宁”

阿宁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阐述一切故事的发生,以及结局。番婆,唐明泽,梅雪,三舍,月华,周先生等等一系列的人朝我缓步走来,有缓步离去,清楚明了。这本书又像是一本人物传记,阿宁以一个轻身经历者的身份为我们讲述了,当人们面对死亡,面对良知,面对自由时,内心的挣扎,以及抉择时的艰难,也让人明白了原来即使再温婉的人,也有刚毅的一面,再冷漠的人,也有流泪的时候,再坚强的人,也有脆弱的时候。我们应把悲伤忘掉,每一天都为自己而活,不后悔,在老去世,回忆当初不会叹息。

在故事的结尾,已经是花甲之年的阿宁在离别了多年后,又一次回到了鼓浪屿。那么多年过去了,早已经物是人非了。当时的谢梅园不知更换了多少主人,在沧桑的岁月中,它早已老去,寻不到过去的一点一滴了。于是,在泪水滑过脸颊时,阿宁释怀了所有。

我一直很喜欢它的结尾,它教会了我宽容,而那句在扉页上的话,我早已烂熟于心:“谁看得清你,即非门楼的敛目低眉,温柔敦厚,亦非红砖白石主楼的富丽堂皇,威严肃穆。我只记得年少时,在某个初夏雨后,在你的怀中,拾起的那枚白色玉兰,芬芳沁骨。”那么,这苍茫的世界,谁,又看得清你呢?

也许,当岁月随着云朵在时光中匆匆变幻,当我也随着匆匆的时光老去昏睡之时,我也会回到自己的故乡,拾起一片树叶,在芬芳中望着早已不熟悉的家,早已不熟悉的人,心里也会泛起荒凉。于是,我便会等待,等待着天黑,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喃喃道:“千古此月光。”而院内,花开正好。

呵,写完这篇文章,天就这么深深的黑了下来,忽然想对在路灯下行走的人们说一句:宁信安好,勿忘心安。

教师点评:

小作者在喃喃细语中倾述自己的心得,文字似流水般在心头流淌,让读过此文的我们感到一份安宁,平静,同时又有一种万古长空般的永恒之感。在喧嚣的当世,有这样一份心灵鸡汤,我觉得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