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藏在回忆的梦中

所有回忆浮动,所有边城的山川日月、风土人情都沉静入梦中,我将这永藏心头。

------题记

每每翻开沈从文先生所著的《边城》,我便有种莫名的情感涌上心头,阵阵鼻酸,像是感动,像是哀伤,更像是遇上多年未见的故人,相视无语,唯有泪千行。然而,我从未用脚步去丈量过湘西这片土地的柔软。她却依稀出现在我的梦里,渐渐已成为我心中不可动摇的一片净地。

细读《边城》就好像不是一笔一划生硬地写出来的,而是从沈从文的意识中随湘西之水缓缓流出,来自一种流动的旋律,优美的意境和弥漫的情愫,轻轻触动我深埋心中关于童年的回忆。

边城的景色美令我向往。那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孤耸的白塔,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显露无疑,引人遐思。曾几何,我也生活在这样一幅画卷中,美好飘渺的不真实。彼时年幼的我曾寄居在乡下外婆家,那是我有生以来最难忘的时光。那里也有一条小溪蜿蜒地从外婆屋前流过。水清澈见底,零星地点缀一些小鱼小虾,便成了我玩乐的伙伴。阳光洒下,溪面跳跃起泛泛金光,分外活泼地像是上天将最贵重的金银都隐匿在这。雨天,小雨滴们欢快地在水面上跳起踢踏舞,听雨都是那么地沁人心脾,更不要提那繁茂的桂花树洋溢的清香,热闹的蝉声在山风中摇荡,漫地的枯石野花,美得原始又自然。

边城的人物美令我欣喜,特别是翠翠。舌尖轻点上颚,如同吹口哨般的吐出这样一个轻快明朗而又温柔的名字。她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般,浑然自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着,像极了我儿时的邻家姐姐。她也生得一双忽闪的大眼睛。她教会我爬树,我们曾一起坐在大树上幻想远方,她带我去溪边玩耍,打水漂的激水声同我们的笑声一起飘扬,她同我玩过家家,也许当时她心中也住着一个英俊的二老。书中慈爱的爷爷,则让我想起疼爱我的外婆。外婆于我就像爷爷于翠翠,是最亲爱的人。那时她还有着能背起我洗衣服的硬朗身体,她还有一头未被岁月漂洗发白的青丝,她还有着爽朗的笑声。时光流转,到如今,有些东西终究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

边城的人情美令我动容。翠翠与祖父相依为命的亲情美,翠翠与傩送间的爱情美,爷爷与乡亲们之间重义不重钱财的邻里美,展现出了与城市人截然不同的人性----淳朴自然。这也是我努力抓过的记忆中最难忘的美好。外婆给我不仅有生活上的照料,更有精神上的的启迪。大字不识的她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却能认出我的名字,生活节俭的她却总想着每天一根冰棍来安慰我的馋嘴,身体孱弱的她却时时将我抱入怀中。邻里也十分和睦,有了福利都互相分享,谁家有难,都自觉伸出援手。还有好姐妹一边偷偷摸摸做坏事,又一边分享零食和倾吐心中的小秘密。甚至一草一木、一溪一石,我都怀着赤热的深情。这份热情如坚石般,任凭海枯石烂,都坚强地抵挡住岁月的侵蚀,永驻我的心中。

然而“美丽总是总是令人忧愁”翠翠尚未展开就仓促结束的爱情,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和爷爷的离世,迅速将一个少女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这是人在命运的变数面前无助与无奈的忧伤。《边城》在翠翠的等待中结束。然而岁月变迁,我那真实存在过的“边城”也不见了,我永远也回不去了——她被征为建筑用地。推倒了房子,锯倒了大树,填埋了小溪,轰然倒地的还有我的童年。外婆搬进了城市,从此斩断了我与乡村唯一的脐带。突然间就好像失去了好多东西,心里空了一大块。繁重的学业让我和外婆见面甚少,住的近了,反而愈加生疏了。邻家姐姐早已失去联系,也不知她的记忆中会不会残留着我的影子。

在沈从文看来,他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我并没有这样的绝对。诚然,高楼大厦生硬地切断了我们与大自然的亲近,但这并不一定就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边城》是作者理想的桃花源,真实社会并不美好如此。但反而能引发人们对假恶丑的憎恶,引得人们朝美好方向去努力进取。现代化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无法阻挡。随流水逝去的美好更告诫人们要珍惜,要将宁静留于心中。我希望自己虽然耳中充斥着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内心却只留有“边城”的潺潺水声,银铃笑声以及花朵绽放的声音。

此心安处是吾乡。愿心安境宁,自在栖息,那么边城便可永藏我回忆的梦中,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