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与行者的差距——《别叫他宝贝,叫他行者辛巴》读后感
三岁时,回身转望,眼底尽是南方。五岁时,侧身北望,眼里唯剩北方。
一句:“爸爸,我想看北极熊。”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家三口便踏上了最北之地的征途,那个宝贝应才满两岁吧。又是轻声说:“爸爸,我想看企鹅。”一家子有奔跑在南极的路。那个行者已经快五岁了吧。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便是最好的课本。当小辛巴在厄瓜多尔几百米宽的峡谷中溜极限大飞索;在土耳其七百米的高空乘着热气球俯瞰世界;在加拉帕戈斯与世界上最大的陆龟赛跑;在凿了洞的厚冰上钓鱼;在去往浦港的公路上数着湖面上的火烈鸟。与此同时,与小辛巴同龄的孩子们,也许他们正坐在儿童车中寻找母亲的怀抱,也许正在幼稚园里玩着所谓的益智游戏。当小辛巴用双眼好奇的打量着鲨鱼,食人鱼,凯门鳄时,另一大群孩子正在用双眼透过屏幕打量与了解着世界。我认为亲临的世界才配得起大自然的称谓。记录在镜头里的画面不过是别人的经历,永远无法给孩子扑面而来的震撼。
若有幸,我也很想凿下一块万年的寒冰用来下酒。中国孩子基本上都是在学校中成长着,有着小辛巴这样烂漫童年的能有几人。如同建房子一般,孩子童年时期便是打地基的时候,我认为孩子越小越容易养成好的习惯,孩子的童年应该用来铸造那些在学校里无法养成的优秀品格。那是无价的,难能可贵的东西。别叫他宝贝,叫他行者辛巴。行走不问结果,经历即成长。在路上小辛巴也曾抱怨过苦累,但最终不都是开心的笑脸吗。一路的经历如同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一样,短时间并不会给你带来什么明显的变化,但是在你成长中慢慢渗透进去。苦难即哲学,苦难中更容易迸发出更优秀的品格,更加坚毅。
辛巴对老极说的一段话:“当你的儿子容易吗?我每天陪着你走啊走,我吃,吃不好;睡,睡不好,我想喝酸奶都没有!我很冷,你知道吗?我每天要陪着你们爬山、坐摩托、潜水,我每天……每天……我容易吗?”或许有很多人羡慕着这种生活,但追梦的路上,谁是既万事俱备,又可信手借来东风的?既然选择了远方,那便只顾风雨兼程。我没有那样的童年却也并不遗憾,因为我也不知道那个童年是否适合自己,我的童年有我自己的乐趣。
有读者也曾质疑过大辛巴:辛巴还那么小,长大后还能记得些什么?对啊!的确辛巴以后可能不会记得旅行中的点点滴滴,但是在旅行中他的坚毅,他的顽强,他在旅行中的种种体验,会为他塑造一些在学校,甚至在社会中也无法塑造的优秀品质。那些就像外敷的药液一般,慢慢渗透进骨子里。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应当会更加的坚强,更加的有主见,更加的有自己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不都是成为一个灵活性人才的前提吗?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创新能力不会是更强吗?
辛巴的童年我们无法复制,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完成那样的旅行。不必遗憾,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寻求更坚毅的自我。
我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行者路。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