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弗及的思考,实在当下的生活——《未来简史》

庞大的市场,庞大的渴望,催生了全球人民对《未来简史》的急切期待。站在公元3000年的角度,回看2016年的智人每个人都想提前一瞥未来,然后然后现在决定买一张什么号码的彩票。开宗明义地说,事实上,尤瓦尔并没有告诉我们任何“我所不知道的事”,他在写作中展现出的是极强的脉络梳理能力。面对这样长时间大跨度的命题,作者始终站在“智人”的命运角度,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类走过20世纪以后,困扰人们的饥饿、战争、瘟疫等旧疾病已经不复存在,摆在台面上的三大新议题是:终结死亡,获取幸福和快乐,以及让人成为神。整本书,其实正是在讲这样一个故事——为什么饥饿、战争、瘟疫已经不再是议题,又为什么终结死亡,获取幸福和快乐以及让人成为神,成了新的议题?

回望过去的两千年,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圣经》、牧师和宗教并没有为人解决疾病、痛苦和贫穷的问题,他们反而是这些问题的制造者或帮凶。在过去的几百年中,这些问题随着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渐渐得到解决。作者对现代社会之前人类的愚昧和无能着墨不多,倒是反复描述,当人从信仰中解脱出来,科学和认知革命颠覆后,人们所获得的巨大能力,如何彻底改写了人类的生命和对世界的认知——当人们发现一切都只是算法,而心灵和心智,甚至也只是一种算法的时候,人和动物相比,除了算法不同一点点以外,又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悬置着这个问题,作者把“人”的问题,放在与科学互动的视野下回答。作者用“阴”和“阳”,来比喻“科学”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科学”在不断寻求力量和发展的“阳”,而“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的艺术感受和美,提供了一种舒缓的,意义性的“阴”。人的解放带来了科学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进一步地促进了人的解放和自由,这是一种契约,却是一个正在因为科学力量的增长,而正逐渐瓦解的契约。

的确,当人类通过算法,通过生物科技等手段,控制我们的头脑和欲望,甚至战胜死亡的时候,我们最终必须审视的问题是,人,到底有什么价值?从AlphaGo战胜李世石开始,人工智能开始在所有的领域全面否定人的价值,可以写出或作出大师级别的诗歌和音乐,人类除了感到愤怒,也只能无能为力。而最后,大数据的汇聚,各种算法,智能手环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健康状况,比我们自己更能选择今天该吃什么,数据最终会为我们做出生命中一切需要做出的的选择,而且,十分明智。这些“智能”都不需要具有“意识”,却具备比我们更加智能的算法,那么,所谓“意识”还有什么意义吗?

作者在本书结尾处,这样写到:“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比以往更快,而我们又已被海量的数据、想法、承诺和威胁所淹没。人类正在逐渐将手中的权利移交给自由市场、集体智慧和外部算法,部分原因就是在于人类屋里处理大量数据。过去想阻挡思想言论,反而靠的是用不相关的信息把人淹没。我们已经不知道该注意些什么,常常浪费时间研究和辩论无关紧要的议题。在古代,力量来自有权获得资料。而到了今天,力量却是用来是自己知道该忽略什么。所以,面对这个混沌世界的一切,我们究竟该注意什么?”

读完这本书是晚上十点,此时此刻,虽没有万籁俱寂,也深远宁静。这五个小时的阅读之旅,像是一场无边无际的漫步,仿佛只是轻轻走过2000年,不带任何情绪地,仿佛从“我是一个智人”的立场中抽离出来,带着上帝视角,去看这个族群的何去何从。

作者在本书的开头,和最后的致谢部分,都把感谢给了送给了他的导师:萨蒂亚·纳拉扬·戈恩卡。我想,也许作者永远不会想到,这个致谢词,也许是送给读者更好的一个结尾——我们拥有权力,无边无际的的思考,无边无际的探寻,让思想穿越古今,去充分享受智力冒险带来的好奇与快乐。然而,我们也终将需要,一次次地回到当下,回到此时,此刻,回到自己的生命本身,面对自己的生命议题。

无论智人的命运会如何流变,我们所能拥有的,却都只有此时此刻的当下;无论我们的命运会如何发展,我们所能掌控的,也都只有此时此刻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