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少年放飞中国梦——读《大清留美幼童记》有感

午后,我坐在舒适柔软的沙发上,窗外的阳光渗透进来,洒落在我手中的书上。翻开那本书,我走进了150年前的“旧中国”……

清朝末年,一直“闭关锁国”的中国被英国人的大炮惊醒,我们的国人才睁开沉睡的眼睛。其实早在乾隆年间,英国人就派了使者来我们中国,但是当时的乾隆皇帝过于自负,当使者将先进的大炮、火枪送到乾隆皇帝面前提出交易时,乾隆皇帝却不屑一顾,中国错失了提前睁眼看世界的良机。直到我们被自己称为“蛮夷”的外国人打的落花流水时,我们才幡然醒悟——这个昔日繁荣强大的国家现已今非昔比,成为了别国可以随意欺凌的“软柿子”……

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清政府开始采取各项措施,试图革新自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举措就是“人才培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发出了当时中华民族渴望优秀人才的呐喊。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栽培,所以便出现了“留美幼童”。

当时的清政府计划派一批幼童赴美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规定幼童须在8——15周岁之间,赴美留学15年。这样,当这批幼童回国时正值人生的“黄金年龄”,又能培养下一代种子,可谓是一举两得。

然而,令“留美幼童”计划付诸实施的人却鲜为人知,他叫容闳,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人,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人,是中国留学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因为从小就受到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容闳便很清楚此时的中国缺的是什么——不是资源和武器,而是“人才”。于是在他的倡导下,共四批120人的“留美幼童”便诞生了。他们有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祖国的栋梁,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立下了丰功伟绩,其中最著名、最熟悉的便是詹天佑了。

詹天佑出生在广东南海县,祖籍徽州婺源,算是半个安徽人。当他12岁赴美留学时,他的父亲詹兴洪特地给当时负责招生工作的“宪局”写了承诺书:“詹天佑自愿留学,学业完成回来后必听政府调遣,不在国外逗留或生活,如果出了意外责任自负。”詹天佑也不负众望,在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完成学业后便立刻回国,从事中国铁路工程事业。后来他设计、主修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

留美幼童中诸如詹天佑这样的优秀人才有很多,如: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海军元帅蔡廷干、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驻美公使、促成庚款留学之事的梁诚等等,他们都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名载青史,流芳百世。

读了《大清留美幼童记》后,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深刻认识到一个民族想要复兴的核心是人才,而人才的最大希望是青少年。记得邓小平爷爷曾经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故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也派遣过一批青年留学生到美国学习,邓爷爷到美国访问时还特地看望过他们,鼓励他们学有所成,报效祖国。这批留学生后来都成为祖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创新科技、发展经济以及培养人才等各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沧海桑田,时至今日,我们伟大的祖国早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向着更加繁荣富强的道路奋力前行。100多年前,那120名孩子飘洋过海,负笈求学,为了中国摆脱屈辱,为了中国人能“站”起来;而今天,千千万万名孩子,临窗诵读,茁壮成长,为了中国奋勇崛起,为了中国人能“强”起来!中国梦,少年梦,少年有梦想,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作为21世纪中国“新生力量”的我们应不忘历史,珍惜光阴,牢记使命,志存高远,胸怀远大理想,坚定人生信仰,踏实学习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让青春的风采融入祖国的荣光,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中国这条巨龙盘居在万千连绵的山脉中,睁开双眼明亮而充满希冀——他渴望广阔无垠的碧海蓝天。我们——新一代青少年将托起巨龙腾空万里,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成为世界民族之林真正的强者!